陸遜四次北伐沒有一次失敗,那他為什麼不趁機消滅曹魏政權?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陸遜四次北伐沒有一次失敗,那他為什麼不趁機消滅曹魏政權?

陸遜可以說是三國中期東吳防線的奠基者,而且在三國歷史的記錄中,陸遜幾乎是三國時期僅有的毫無敗績的三軍主將。陸遜作為東吳一代著名將領,其軍事指揮才能不亞於周瑜和諸葛亮。而且陸遜因其戰績,也被列入「古今六十四著名將領」之一。

陸遜曾指揮或參與了東吳對曹魏的四次北伐戰役,而且在這四次北伐之中未嘗一敗。那麼為什麼東吳不乘勝追擊,趁機消滅曹魏政權呢?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四次北伐過程。第一次發生於公元228年,陸遜親自指揮,史稱石亭之戰,陸遜大勝曹魏著名將領曹休,取得殺俘魏國兵將一萬餘人的驕人戰績。第二次是發生在公元230年的廬江之戰,陸遜探得魏軍動向,遂連夜率部撤退,未損一兵一卒。第三次是公元236年的襄陽之戰,孫權主力北伐失敗,陸遜擺「空城記」從容撤兵,反而斬魏兵千餘人。第四次是公元239年的邾城之戰,陸遜「以攻為守」攻佔邾城並堅固城池。我們來看這四次陸遜與曹魏的交鋒,石亭之戰可謂是一次實打實的正面交鋒,而另外三次戰鬥只能算是小勝,而唯有第一次石亭之戰,是最有機會北伐成功的。

事實上,陸遜東吳這四次北伐雖然未敗,但是對曹魏來說根本沒有傷筋動骨。當時曹魏坐擁天下九州之六,其兵力總數甚至可以超過蜀漢全國人口的情況下,石亭一役損失一萬部隊完全是可以彌補的,而東吳幾乎無法抵擋住曹魏事後的反撲。而且東吳自孫權掌權之後,採取的都是守勢,所有的進攻全是為了打造有助保衛江東的形勢。因為江東歷代以來都是富饒之地,戰亂又會讓大批文人工匠南遷避難,從而促進了當地繁榮,因此江東政權大部分沉溺於偏安,缺乏進取意識,東吳的主要精力也都放在了守,而不是攻。

當時北方地處中原,地大物博,政治與軍事人才層出不窮,且民風彪悍,陸戰優勢極其明顯。相比之下,江東更適合自保,並不具備奪取中原的絕對性實力。再加上三國時期的主要軍事矛盾在於蜀漢與曹魏,這兩個集團不僅彼此注定勢不兩立,而且都曾試圖征服江東,東吳對兩者都存在著警惕意識。在蜀漢與曹魏的鬥爭中,無論誰贏,都會對東吳不利,所以東吳的北伐必須是把握得恰到好處,以維護三國鼎立的形勢優先。

而陸遜的北伐目的無非兩種,一種是消滅曹魏南方的有生力量,削弱曹魏的南征實力。另一種就是配合蜀漢北伐,分化曹魏抵抗蜀漢的軍事力量,維持蜀漢與東吳的聯盟。無論是哪種目的,都決定了東吳不會全力以赴討伐曹魏,只能說是盡力而為,以求自保罷了,所謂「一舉消滅曹魏政權」乃是癡人說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