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接下來三國網小編帶你追尋最真實的歷史人物,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小故事。
陸遜是吳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三國時期不可多得的人才。作為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的陸遜,出身望族,自幼熟讀兵書,對於周瑜之後的吳國來說,陸遜居功甚偉。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個對吳國有著卓越貢獻的人物 ,後來卻被孫權逼死,這其中有種種緣故,首當其中的便是他牽扯到了立嗣問題。
立嗣、望族之爭,是歷來統治階級都無法避免的問題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未來的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一時之間陸遜風頭無兩。隨後,陸遜與孫權在立長還是立賢上產生了爭執,這件事是孫權與陸遜產生隔閡的主要問題。
從中國的歷史上來看,但凡大臣涉嫌皇帝立嗣這等事中,必定會遭到皇帝的猜忌。孫權對於陸遜的猜忌只有更深,沒有最深。一方面,陸遜自己就是輔佐太子孫登的大臣,也就是太子的師傅,這個位置本身就有諸多敏感之處。另一方面,爭奪太子之位的問題說到底是皇家的私事,一個外人摻和其中,也是左右不是人。
對於孫權來說,陸遜無疑是個晚輩,這個時候孫權明顯年紀大了,而陸遜卻還風度翩翩正年富力強。這本來是件好事,要說孫權會更加倚重這位,以便扶持年輕太子。但問題就出在這裡,陸遜於軍事與內政之上,貢獻十分突出,權利也越來越大。
當時孫陸兩家都是江南的望族,而且有點勢均力敵。而孫家只不過是世家推選出來的領頭羊。尤其是在東吳的權力分配上,孫陸兩家甚至可以說是競爭關係。於是在孫權內心,陸遜的貢獻值越大,對孫家的執政地位威脅就越大,這是孫權不願意看到的。
再對照自己的鄰居劉備的情況,陸遜頗有點諸葛孔明的風骨,孫權想想就有點後怕,這就是孫權敢於不顧後果碾壓陸遜的根本因素。
再加上孫權擁有幾乎每個上位者的通病——疑心重重,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孫權對東吳的未來充滿疑慮,進而對自己的繼位人更加難以確認。恰巧在這個時候,孫權親自欽點的太子遭人陷害,漸漸失寵。陸遜本就是正直之人,於是便坦言相勸。然而這陸遜雖是忠心,但他的上書舉止卻刺激了孫權的敏感心事,他可是太子的老師啊!於是面對此時的陸遜,孫權很是反感。
不願蒙受不白冤屈,最終他鬱鬱而終
孫權的反感很快轉化為行動,只不過,念在陸遜戰功卓著,對東吳的貢獻值頗高,於情於理,孫權都不應當對陸遜下手。思前想後,孫權便想對陸遜的身邊人下手,以此來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孫權將陸遜的幾個侄子先後以莫須有的罪名問題、流放,陸遜的好友吾粲也因他被打入大牢,最淒慘死去。
陸遜這般聰明之人,怎麼不知道孫權的用意何在,只是他實在有些冤枉,明明自身一片忠心赤膽,如今卻蒙受這般不白之冤。一股股冤屈在陸遜心裡盤桓不散,他心想和孫權再怎麼說也是四十年的老交情,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總是吧?到如今受到這般冷遇,悲憤和屈辱油然而生。
不久之後,在孫權殘酷的精神壓搾之下,憤懣之情滿溢的陸遜終於鬱鬱而終,告別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東吳,告別了自己的老友。
遜去世後,失去陸遜的東吳遠不如從前那般強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孫權逐漸對當初自身所為感到懊悔,然而斯人已逝,說這些已經沒什麼用了。直到公元251年,孫權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召回了陸遜的兒子陸抗,提起陳年往事,孫權很是愧疚但又無話可說,只是交代叫陸抗把自己昔日打發宦官責問陸遜的卷宗給拿走,省得自己看這東西心裡難受。
由此可以窺探到,對於陸遜,孫權確實是滿滿的愧疚。更可以看出,對於陸遜來說,他們倆既是君臣,又勝似兄弟。他們是朋友,更是摯友諍友。在東吳的利益和生死攸關的事情上,他們是同志,更是戰友!
在年齡上,孫權是大哥,陸遜是小兄弟,對一些東西儘管有時候看法不一致,但絲毫不會影響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從歷史上看,孫權和陸遜毫無疑問是東吳的脊樑,他們對東漢末年中國的歷史進程有著不可替代的貢獻,甚至可以說是名標青史。
其實,孫權的內心何嘗不知道陸遜的存在價值?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陸遜對於吳國來說的重要意義有兩點
出身顯赫,陸遜軍事才能卓絕
出身於位列"吳郡四姓"之一的陸遜,祖上世代為官,在江南也算是名門望族。由於這樣的社會基礎和家庭地位,陸遜的軍事才能卓絕。
建安八年也就是公元203年,陸遜入孫權幕府,開始了他的幕僚生涯。在隨後的時間裡,陸遜在治理地方頗有新意,在征討山越的表現更是叫孫權大為讚譽。陸遜的文武兼備的天賦漸漸凸顯,以至於孫權將侄女許配給了陸遜。這雖是利用聯姻加深雙方的關係,好生把控這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從另一方面來看,更顯示出孫權對陸遜的厚望和器重。
而後,東吳人口連年逐減,孫權突發奇想,打算去台灣海南島掠奪人口。對於這個方案,陸遜顯然不贊同。原因有二,一是興師動眾,得不償失,二是虜來的人口也不見得能滿足吳國的需求。後來孫權一意孤行,不但勞民傷財,而且收效甚微,與陸遜之前的預料一模一樣。由此之後,孫權時常問計與陸遜,得益匪淺,愈發倚重。
外放大都督,陸遜綻放軍事奇才。
隨著魯肅、呂蒙這些人物相繼離世,陸遜被推到了歷史前沿。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陸遜在軍事帥才上更是叫他的前任黯淡無光。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數萬人,奔襲吳國,這就是後來史稱夷陵之戰。毫無疑問,夷陵之戰是陸遜的得意之作,也奠定了他在吳國軍事政治上的核心領導地位。
陸遜通過實地調研,根據劉備求勝心切的心理狀態,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猇亭一線才止住腳步,轉入防禦,並調集兵力部署,伺機決戰。
陸遜與劉備相持幾個月的時間,先是示弱,而後是火燒連營,也算是繼承了周瑜諸葛亮的衣缽,終於夷陵一戰大敗蜀漢軍,蜀漢由此一蹶不振。以至於到次年四月,劉備仍對夷陵慘敗耿耿於懷,心結鬱悶一病不起,最後在白帝城病故。
如此一來,陸遜與孫權君臣相交四十餘年,之前是幕僚,之後又統領吳國軍政十幾年,自然是深得孫權所器重。陸遜的才能雖說在周瑜之下,但也算得上是深謀遠慮,尤其難得的是,陸遜忠誠剛直,可以用出將入相這四個字來概括一生,以至於被當世讚譽為"社稷之臣"。
我們不妨做一些遐想,如果陸遜健在的話,東吳不會這麼早就被曹魏給滅掉;如果陸遜健在的話,三國的局面未必就像歷史一樣;如果陸遜健在的話,東吳的內亂恐怕會推遲的很久,孫權的夙願也許會早一天實現。
當然,所有的這些只是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