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失敗後,劉備兵敗退守白帝城,在東吳陣營中,有人力勸孫權乘勝追擊,但陸遜進言說不該進擊,反而應該與蜀漢重新締結同盟,以免曹丕發兵來襲。孫權聽從陸遜之言,與蜀漢言和,但就在這個時候,蜀漢上下最擔憂的事情發生了:劉備病重,於白帝城逝世,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蜀漢建國的情況特殊,其實國家的命運幾乎全繫於劉備一人身上,當開國君王不在了,內部人心浮動、外圍又有強敵,諸葛亮不禁對此憂心忡忡。
諸葛亮的憂慮自有道理,雖然吳蜀已約定談和,但翻開歷史來看,孫權對於劉備據荊州不滿,於是魯肅和關羽談判,雙方約定以湘水為界,結果後來孫權突然背刺,偷襲荊州。既然有前例,誰知道這次會發生什麼事呢?
諸葛亮正為此發愁,鄧芝求見孔明,對孔明說道:
如今幼主弱小,剛登上帝位,應該派遣能夠擔當重任的大使,再次向吳國表示友好之意。
先前吳蜀已經議和,似乎不需要再派出使者,但鄧芝明白,此時正是國家危急之際,他看清了這一點,於是諸葛亮能夠放心將這件事交給他。
鄧芝代表蜀漢出使,前往晉見孫權,然而,孫權並沒有及時召見他。鄧芝立刻知道事情不妙,如同他和諸葛亮所料,孫權似乎猶豫不定,不然兩國言好,有什麼理由不見來使呢?鄧芝寫了封奏文呈給孫權,信上說道:我今天前來也是想為吳國考量,不只是為了我們蜀漢啊!
孫權聞言,接見了鄧芝,接下來就是外交的唇槍舌戰了。
孫權表示有誠意和蜀國交好,只是蜀主幼小,國力又弱,若被魏國攻擊,便難以自保,因此猶豫不決。
鄧芝回道:吳、蜀聯合起來有四州之地,大王你是當世英雄,而諸葛亮也是一代豪傑,蜀有險要地勢、吳有三江之阻,只要唇齒相依,進可以兼併天下,退也可以鼎足而立,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大王若向魏國低頭,魏國既會要求大王入朝拜見、又會要求大王將太子送上魏國稱臣,如果不聽從,魏國則奉辭討伐反叛,我們也一定會順長江而下進逼,這麼一來,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的了。
孫權沉默良久,回了一句,說的沒錯啊。於是與魏國斷絕往來,派遣使者回訪蜀漢,表示善意。
孫權是個擅長看風向的聰明人,或許本來就有言和之意,他在劉備強盛時搞背刺,但當今局勢,吳蜀交戰只會自取滅亡,兩國聯合,可說是必定的走向;鄧芝的言論合情合理,說到魏國向孫權要求送上兒子當人質一事,更是切中要害,曹丕確實如此要求,於是孫權正式和曹魏畫清界限。
兩國重新和好,吳國遣使至蜀,而蜀漢再次派出鄧芝回訪,這一次,鄧芝和孫權見面,和上次緊繃的氣氛完全不同,孫權帶著笑意迎接他。
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
經過上次會談,兩國確定同盟關係,身為使者,這時候大概只要擺出交際的笑容就好了,陪笑說句二主分治,不亦樂乎!舉起酒杯敬孫權一杯,大概就是外交的最佳選項吧?
不過,猜猜看鄧芝如何回應?
俗話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鄧芝淡淡說道,如果我們兩國併吞了魏國,而大王仍不肯領略大漢天命的話,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君主只能各憑德行,而臣子們各自竭誠盡忠,雙方勢必一戰了。
孫權聞言大笑,說道:你的坦誠直率,竟然到了這個地步!
這就是鄧芝厲害的地方。當然,如果首要的敵人滅亡,兩國終有一戰,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但誰也不會在對方君王面前說出來,正因為鄧芝沒有欺騙、沒有敷衍,讓孫權更加信任他、看重他。
孫權寫了封信給諸葛亮,說道:能夠使二國長久和睦往來的,只有鄧芝了。
東吳和蜀漢長年打交道,孫權對於蜀漢臣子都很熟悉,由他說出這句話,非常具有說服力,後來孫權仍多次與鄧芝互通音信,饋贈優厚。
孫權喜歡詼諧滑稽的言詞,他對費禕、伊籍的機智和辯才相當讚賞,不過,說到國家大事,像鄧芝這樣的使者才是上上之選。
鄧芝的外交歷史告訴我們,不誇大其詞、不迎合奉承,將情勢確實明白地說出來,才是談判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