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網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馬謖之死,今天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說起馬謖的死,歷來人們都認為馬謖是在街亭之敗後回到諸葛亮大營負荊請罪,最後被諸葛亮揮淚斬於軍門,此說法來自長篇小說《三國演義》,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事情,因為這本小說而家喻戶曉。然而,這只不過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家之言,真的看歷史,並不完全是那麼回事兒。首先咱們先說說《向朗傳》一書中的記述,書中記述的大體意思是:街亭之戰後,馬謖並未投案自首,而是逃走躲了起來,向朗由於知情不報,被諸葛亮免去官職,以儆傚尤。
第二個是《馬謖傳》中記載的大意是:馬謖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兒子一樣,我也把丞相當作自己父親。這次我違反了軍令,看來是必死無疑,期盼丞相能夠善待我的兒子,我死了也沒牽掛了。」看這一段,我們就知道馬謖死前未曾有機會再與諸葛亮謀面,否則也無必要寫這麼一封信。在《馬謖傳》中還有記載:「謖下獄物故」。這句話的意思是即病死獄中。公元227年,諸葛亮上《出師表》,率大軍駐漢中郡。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魏開戰,兩軍對壘。司馬懿認為街亭是漢中咽喉之地,若斷其街亭要路,就能夠絕掉諸葛亮大軍的糧道,隴西不能安守蜀軍,他們必回漢中,必須過街亭。所以,司馬懿親率大軍直取街亭。諸葛亮也認為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這個咽喉之地。參軍馬謖立下軍令狀死守街亭。馬謖沒有守住街亭,按照軍令狀馬謖罪當就戮,就該死於軍法,全家也要當誅。然而諸葛亮並沒殺他的全家,這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一生七次北伐,街亭之戰發生在其首次北伐過程中。
北伐前,諸葛亮發揮出天大的智慧,削平了南蠻,他揮師北伐絕不會腹背受敵,可暢通無阻。當下,蜀國社會經濟均得到極大的恢復和發展,這次北伐,蜀國要錢有錢,要物有物,要人有人,已經具備了足夠的物質條件。這次魏蜀對壘決戰,街亭是個戰略要地,司馬懿欲奪到街亭,意在掐斷諸葛亮的咽喉之路,諸葛亮也不是傻子,肯定不想讓這個決定自己命運的要地落到司馬懿手中,可惜的是,在選派守街亭主將的問題上,諸葛亮考慮的還是不夠周到,居然任用了馬謖。馬謖很快就失掉了街亭,導致了諸葛亮整體北伐戰略佈局的最終失敗。
迫不得已,諸葛亮最後退守柳城,又發揮智慧上演了一出「空城計」,才得以保住自己性命。諸葛亮與馬謖在感情上「情同父子」,在工作上,馬謖多獻戰策,屢建奇功,屬智謀之士,然而街亭已失,大勢已去,馬謖已不是殺不殺的問題,而是怎樣讓其為國捐軀、死得其所的問題。諸葛亮是坦坦蕩蕩的政治家,用馬謖的人頭來掩蓋政治戰略失誤,轉移國人視線,諸葛亮不會那麼愚蠢地去做的。
不過,諸葛亮還是讓馬謖蹲了監獄而已,讓馬謖在監獄裡等待時機,有機會戴罪立功,將功補過,可惜的是馬謖居然病死在監獄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