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諸葛亮五次北伐,幾乎都是無功而返。但獨獨第一次出征斬了馬謖。馬謖真的該死嗎?蔣琬在兵敗後很快到了漢中,言辭懇切地勸諸葛亮饒了馬謖的死罪。理由也很充分——現在天下未定,就先把有智謀的人才殺掉,不正合了敵方心意,令親者痛仇者快嗎?而且軍中也因為要斬馬謖,十萬兵士痛哭流涕,怎麼看,諸葛亮都得饒他一命吧。台階都給足了,再說自古勝敗乃兵家常事,何苦得勢不饒人非要馬謖死呢?
斬馬謖,無疑是諸葛亮一個極為痛苦的決定。但他不得不斬。出師北伐是諸葛亮一力促成的,內部反對聲音其實很大,勝了一切好說,敗了就連給他難堪都算是好臉了。況且,馬謖是諸葛亮力挺才做了先鋒的,目的是為了歷練,也是為了給馬謖邀功,可他偏偏是違反了諸葛亮的軍令導致的失敗,這就不是諸葛亮靠自己在蜀漢的威信能夠扛下來的事情了。第一次北伐失敗,但諸葛亮還必須繼續北伐,那就只能給益州派一個交代,這個交代必須以鮮血為代價。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三國誌·馬謖傳》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諸葛亮治下的蜀漢堪稱內憂外患。
1、內部不穩
建興元年,牂牁太守硃褒擁郡反。益州郡又有大姓雍闓反。劉備前腳死,後腳就有人跳出來造反,可見劉備集團在蜀中的困境。作為外來統治力量,又是一個典型的軍事集團,劉備們先天不被益州認可。這群在劉焉父子手下好容易慢慢快熬出來的本土人士,突然迎來新的勢力。原本位居益州第二大幫派的本土人,突然又淪落為第三等,仕途無望,還得為劉備集團出人、出糧、出錢,不想法給劉備、諸葛亮找點事兒,算他們白活!
因此,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要完成先帝的遺願和自己的理想抱負。很大程度上還是為了將內部矛盾向外部釋放。戰爭是最能集中調動人力、物力的事情。膽敢違反諸葛亮軍令的,可以直接軍法從事。有任何不和諧的聲音也能通過戰爭來發掘,從而趁勢除掉隱患。
這麼多年,依靠諸葛亮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他的以身作則。雖然嚴刑厲法下益州人多有怨言,但還是服氣的。這次馬謖犯下大錯,諸葛亮如果心生偏袒,旁的不說,以後的法治如何堅持?誰還會相信諸葛亮的為人呢?人做一輩子好事不一定被稱為好人,但只要做一件壞事,人們就會把「壞人」的帽子往他頭上扣了。於是諸葛亮將馬謖開刀問斬,並自降三級。位列李嚴之後。李嚴,是妥妥的東州派人士。這就不只是向益州派妥協,也是向東州派妥協了。
2、外部不安
諸葛亮心裡很明白,曹魏是一定要對抗的,孫吳也必須得嚴防。因此,大將陳到從來就沒離開過永安,就怕牆頭草孫權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現破綻就要來東防線叮上一口。但蜀吳相抗除了給曹魏看笑話,最後也只能落個被人家逐個擊破的下場。這一點,諸葛亮、孫權都很明白。至於什麼時候聯合什麼時候對剛,基本看心情。要不是曹魏野心勃勃、諸葛亮足夠能忍,這哥倆早晚還得一戰。柿子要撿軟的捏,諸葛亮、孫權誰都明白。
在這樣的背景下,諸葛亮的選擇其實很難。曹魏是國賊,但那只是口號。諸葛亮有理想有抱負,但不是一個刻板的理想主義者。他其實很現實。現實才會為劉備提出取荊州、並益州的戰略規劃;現實才會全力以赴促成孫劉聯盟;現實才會誇讚關羽美髯公。既然現實,就該先取東吳。壯大自身的同時,省的孫權總搞小動作。但那樣的話就很容易被魏吳夾擊。諸葛亮的「現實」看得長遠。但一個有遠見的人,最怕遇上豬隊友。孫權正好就是。
不打內部矛盾只會升級,打又只能打那個根本打不動的曹魏。諸葛亮的苦,又有幾人知道?馬謖,剛好是那個懂諸葛亮的人。所以他想通過街亭之戰好好地表現一下自己,既讓諸葛亮在朝中長臉好進一步壓制益州和東州派,又可以用此戰的勝利讓諸葛亮放心,往後也就能夠獨當一面,替諸葛亮分憂了。但馬謖高估了自己,也給諸葛亮挖了一個除了人頭根本填不住的坑。馬謖馬謖,為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