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諸葛亮繼承人,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兩個原因,一個是年齡,一個是風格。
一、年齡原因
既然說好的是培養繼位人,那肯定是選擇一個年輕一點的。我們看看魏延當時是多少歲呢?
魏延,字文長,?-234年。好尷尬,魏延的出生年份不詳啊。不過沒關係,我們可以推測一下。演義中魏延是劉備從新野撤到襄陽時出場的。
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眾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
魏延有意投靠劉備,但劉備沒見過魏延,也不大清楚魏延的真實意圖,所以撤走的時候沒招呼魏延,魏延自己也覺得挺沒趣,就跑到長沙暫時依附韓玄。赤壁之戰後劉備攻略荊南四郡,魏延殺韓玄投奔劉備。
忽然一將揮刀殺入,砍死刀手,救起黃忠,大叫曰:「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眾共殛之」願隨我者便來!」眾視其人,面如重棗,目若朗星,乃義陽人魏延也。
史書《三國誌》魏延傳,並沒有記錄這兩件事,魏延出場是跟劉備入川時開始的。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就按史書情況算,劉備入川是公元214年,到公元234年,魏延為劉備勢力效力20年。
一個成熟的有部曲的武將,年齡不會在20歲之下。再加上5年後,劉備打下漢中,選擇漢中守將指定了魏延。如果魏延年齡太小的話,估計劉備也不敢安排魏延鎮守漢中。
所以魏延214年出場時,30左右是最合理的。這樣算的話魏延死時是50+。和諸葛亮的年齡差不多,甚至有可能比諸葛亮還略大。
諸葛亮培養繼位人會選擇一個年齡和自己相當甚至比自己還略大的人嗎?顯然不會,再說了魏延是個成熟武將,久經戰陣,也不需要諸葛亮的培養。
我們再看看姜維,姜維的生卒年份很明確,是公元202-264年,姜維剛投蜀國時也就是20多歲,到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時才32歲。正是一個武將成長學習的大好時光。再加上他一貫出色的表現,非常適合做諸葛亮的衣缽傳人。
另外諸葛亮死後從他指定蔣琬和費禕做丞相(後來劉禪取消的丞相這一職位)來看,諸葛亮的意圖是自己死後蜀國需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不再北伐了。事實上蔣琬、費禕執政期間還真就沒有什麼像樣的北伐。就這麼修養幾年,軍事繼位人如果年齡太大,能熬到再次北伐的一天嗎?
二、風格不一樣
劉備夷陵之戰的慘敗,蜀國成了三國中最弱的一方,本錢非常小,諸葛亮北伐不敢用太過凶險的方案,一旦失敗大批的損兵折將是諸葛亮承受不起的。所以諸葛亮在用兵上,非常小心謹慎。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是「一生謹慎,不肯弄險」。
魏延用兵和諸葛亮的風格完全相反,魏延認為蜀國最弱,就這麼按部就班難有作為,不如冒點風險,風險越大,回報也越大嘛!第一次北伐他就提議分兵兩路,自己帶5000精銳5000運糧兵,從子午谷突襲長安。
這個計策如果成功,回報是非常大的,卡住長安,雍涼一代就可以慢慢吞掉。當然風險也很大,一方面魏延未必能成功,另外一方面魏國不會輕易放棄長安,肯定會硬拚,弄不好魏延就會折在裡面,蜀國還得和魏國拼人,折騰不起。所以諸葛亮沒有同意魏延的建議,而是按照自己循序漸進的方法。方案駁回,魏延心裡不大痛快。
諸葛亮知道魏延一旦有了這個想法之後,不試試心裡肯定刺撓。所以諸葛亮數次北伐都有意壓制魏延,不給魏延太多的兵力。諸葛亮剛去世時,魏延的兵力依舊不多。大軍撤退時,大軍的指揮權交給了楊儀,為此魏延非常的不服。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諸葛亮真要是把魏延指定為繼位人,魏延還真就敢帥軍繼續和司馬懿開戰。魏延固然有些韜略,但是對上司馬懿顯然還不夠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