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斬馬謖的原因是什麼?只是因為他丟失了街亭?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斬馬謖的原因是什麼?只是因為他丟失了街亭?

諸葛亮斬馬謖,並非只因他丟街亭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三國網小編告訴你。

三國熱興起後,很多人物的形象都漸漸出現了改變,從盲目相信《三國演義》到去追求歷史真相。也因此,一些人物因為在演義中與歷史中的巨大反差,而在眾多三國迷中間引發了巨大的爭議。比如關羽以前無可挑剔的武聖形象、諸葛亮完美無瑕的智慧化身形象、曹操的奸雄形象等等,但是有一個人,他的名義可能沒有這些人大,歷史地位也遠遠沒有這些人高,但是因為他的一次戰敗和他的被殺,使得他也成了一個頗為爭議的人物,而且爭議的熱度持續不減,甚至有人拿他和趙國的趙括相提並論。但是看了很多人的爭論,卻都是隔靴搔癢,並不沒有找到歷史真相。近年來,研究馬謖的學者也有,但是真正給出符合歷史真相的理由的,只有著名歷史學家易中天。

那麼我們先來看看馬謖本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他的個人能力到底如何,這樣便於客觀理性認識馬謖,以免重新回到很多人對馬謖的錯誤理解。

關於馬謖的史載資料:馬謖並不是關鍵人物,所以在陳壽的《三國誌》中並沒有為其單獨立傳,他的一些資料都是散見於諸葛亮等人的傳記中。馬謖,字幼長,荊州襄陽宜城人,即今天的湖北省宜城南。馬謖有兄弟五人,人稱「馬氏五常」,都以才能出眾而在當時十分有名,但是在史載中有確切姓名的不過二人,即馬良和馬謖,而此二人的名氣又以馬良為首,馬謖為次,所以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馬氏五常,白眉為首。」

根據史載的時間來看,馬謖與其兄馬良都是在劉備佔據荊州之後,加入劉備集團的,當然是劉備親自招募而來,還是馬良馬謖兄弟親自慕名投奔,不得而知。馬謖跟馬良一樣,投奔劉備之後,擔任的官職都是荊州從事。但是在劉備接到益州牧劉璋的邀請後,帶兵前往益州時,馬謖被帶著隨軍,而馬良則被安排留在荊州,尤其在諸葛亮也離開後,馬良等於是輔佐關羽。

而馬謖在跟隨劉備到益州後,先後擔任的官職都是要職,第一個重要官職是綿竹縣令,綿竹是益州的要地,此地有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險關綿竹關。綿竹關可以說是成都的一道安全屏障。在蜀國敗亡的時候,最慘烈的一戰就發生在綿竹,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鎮守綿竹關死戰,最終戰死。那麼劉備既然安排馬謖擔任綿竹縣令,可見馬謖並非傳言中的沒有才能。

馬謖擔任的第二個要職是成都縣令,倘若馬謖在綿竹縣令任上干的不怎麼樣,那麼他是不會被劉備進一步重用,去擔任成都縣令的,要知道成都可是蜀國的都城,這是蜀國政治、文化、經濟的核心地帶,粗白地說就是最接近皇帝劉備的地方。

馬謖擔任的第三個要職是越嶲太守,越嶲是蜀國的西南邊境地帶,主要是少數民族聚集地帶,在三國時期,這個地方屬於極其難以管理的地界,比如後來的南蠻大王孟獲就在此發動過叛亂。但是在馬謖任職時期,他應該做的很不錯。

那麼既然馬謖的政績還不錯,為何一直被爭論不斷呢?原因無非是劉備的一句遺言和史載的情況出現了衝突。劉備的遺言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註:但是實際情況是,根據前面的記載來看,劉備一直在重用馬謖,若不堪重用,怎麼會讓他做成都縣令等職?劉備對馬謖的態度也是自相矛盾的)。而對馬謖的史載卻又是才能和器量超過常人,而且愛論軍事,陳壽史書記載為「才器過人,好論軍計」。那麼到底是劉備的遺言是真實的呢?還是史載的是真實的呢?馬謖真的沒能力嗎?還不如他喜歡的馬良嗎?

在要掰扯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再看馬良和馬謖兄弟,這一對兄弟在投靠劉備集團之後,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那就是劉備喜歡馬良,而諸葛亮則喜歡馬謖。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仔細看,就會發現,馬良和馬謖的性格、能力不同,馬良明顯更有城府,而馬謖則更聰慧。那麼何以見得?有兩處事例可以證明:

一是馬良在荊州輔佐關羽期間,按說他作為謀臣,關羽考慮不周的地方,他應該要考慮到,但是關羽最後敗得一塌糊塗的時候,馬良絕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關羽被殺,馬良卻回到了成都。

二是劉備在征伐東吳的時候,馬良也隨軍,但是劉備卻大敗而歸,那麼馬良這個謀臣的才能為何一點也沒體現出來呢?不過這次他的城府也不起作用了,最終死於亂軍。

再看馬謖,馬謖也有兩處事例:其一就是諸葛亮平定南蠻,一開始諸葛亮出發的時候,帶著大軍,心裡也是沒底的。但是馬謖作為諸葛亮最知心的朋友,也是戰友,送行諸葛亮很遠,並且給諸葛亮提出了一條寶貴的建議:對南蠻,不可武力攻伐,只可智取。也正是馬謖這條建議決定了諸葛亮的用兵策略,最終實現了降服孟獲,起到了保境安民的作用。

其二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擔任前鋒將帥,但是最終丟失街亭。那麼關於馬謖丟失街亭,其實並不是馬謖本人的統帥出現問題,更非演義中虛構之言。馬謖之敗,一是兵種問題,馬謖帶著的蜀漢部隊,主要是步兵,而曹魏張郃統領的部隊幾乎以精銳騎兵為主。二是地理問題,以步兵對抗騎兵,只能據險而守,但是街亭卻並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三是士兵數量的問題,馬謖統領的前鋒部隊,在1——2萬人左右,而張郃是5萬。以這樣的對抗,就是換做趙雲、魏延又能怎麼樣?難不成讓趙雲一個人騎著馬衝過去殺個七進七出,殺退人家五萬人?別搞笑了!所以說,馬謖之敗並不能說明馬謖個人的能力不行。

既然馬謖是有能力的,失敗也是有原因的,那麼諸葛亮到底是因為什麼一定要斬馬謖呢?要知道馬謖與諸葛亮可是通宵達旦進行暢談的密友,關係親如父子。斬馬謖對於諸葛亮而言相當於自斷臂膀,他內心也是痛苦無比的,而在當時也有十萬蜀國之民為馬謖哭泣,可見馬謖之死的影響,所以不能再曲解歷史了,所以這就要說到史書上的真正原因了,但是這個原因在今天,卻是被歷史學家易中天最先發現,並且總結出來的。

易中天說諸葛亮在馬謖死時說過一句話,解釋了斬馬謖的原因,這句話是天下戰亂不休,百姓永無寧日,倘若不能嚴明法紀,而我們要靠什麼去戰勝對手,取得最後的勝利呢?而這句話中透露的卻是諸葛亮的治理蜀國的策略,那就是「依法治蜀」。而馬謖作為諸葛亮最親近的朋友,丟失街亭,貽誤軍機,當然要依法處置,以向蜀國益州集團、東州集團等勢力展示他依法治蜀的決心和法不容情。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