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關羽真的是名不副實嗎?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關羽真的是名不副實嗎?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關羽、張飛、龐統等五人於蜀漢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因功追諡。(趙雲在第二年追諡)張飛等四人皆得美謚,唯獨關羽得「繆」之惡謚。「繆」者,名與實爽也,也就是名氣和實績不相符合的意思。那麼關羽為何會被當時的蜀漢群臣認為是名與實爽呢?難道關羽真的只是個中看不中用的貨嗎?我們今天便來探一探這位關老爺的真實實力究竟幾何。

因蜀漢「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故三國誌中蜀書最為簡略,很多人物事跡均失之闕如。《關羽傳》便是如此,關羽一生征戰,大小戰役所歷無數,而傳中所載卻寥寥無幾。在關羽斬顏良之前,郭嘉便稱其「萬人之敵」,但因史無所載,我們已不能知道是什麼事跡讓郭嘉對關羽給予了如此之高的評價。

資料的缺失,使得我們只能從現有的材料和一些蛛絲馬跡之中去窺探這位「世之虎臣」、「萬人之敵」是否有真本事了。

根據關羽本傳記載和他人傳記的相關內容,可以大致歸納出關羽的三次重要軍事活動。其一,是歸降曹操時期的斬顏良。其二,是赤壁戰後,南郡攻防戰中的一系列活動。其三,便是著名的襄樊之戰,水淹七軍了。

我們先來看第一點,斬顏良。

對於這個事件,關羽本傳有明確記載,即「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短短二十餘字,但信息量卻很豐富。

首先,橫縱向比較,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並不如小說中那樣容易。歷朝歷代的史料中這樣的記載亦是非常少見,而三國誌中更是罕有,如此對比,便可知其神勇。

其次,從字裡行間仔細分析當時情景。要單槍匹馬衝破槍林箭雨來到敵方主將跟前已非易事,還要在一眾親衛的包圍之下,斬殺一個武藝高強的對手,最重要的是完事之後,還要大剌剌地在那拔出寶劍,砍下首級,主將身邊的親衛和周邊的其他將領還全都不能把你怎麼樣,就像嚇傻了一樣。最後在眾目睽睽之下再瀟灑地轉身帶著敵人主將首級又突出敵陣。像不像天龍八部裡的蕭峰?像不像開了降龍十八掌群秒技?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如入無人之境了吧。

從上述之事,不難看出關羽的武藝和勇力可謂是當世無雙了。但武功再好,說得難聽一點也只是匹夫之勇罷了。評價一個將領,最重要的還是其統兵作戰的能力。

那我們接下來便從赤壁戰後關羽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來看看這位關老爺行軍打仗的能力吧。

此戰的大致背景,是赤壁戰後,曹操收兵北還,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滿寵守當陽,樂進守襄陽,形成了一個可有效撤退的縱深防禦鏈。而孫劉聯軍則乘勝西進,欲佔領以江陵為中心的南郡。整個戰役打了一年之久,最後則是以關羽斷絕北道,阻擊援軍,周瑜圍攻江陵對曹仁造成較大打擊,曹仁被迫撤退為結局。

關於關某這一時期的活動,許是陳壽認為不值稱道,又或是蜀漢資料缺失,反正關羽本傳未著隻字。但細心收集,可於他人傳記中尋得些許蛛絲馬跡。我們先來羅列一下:

《三國誌‧樂進傳》:「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

《三國誌‧文聘傳》:「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又攻羽輜重於漢津,燒其船於荊城。」

《三國誌‧徐晃傳》:「又與滿寵討關羽於漢津,與曹仁擊周瑜於江陵。」

《三國誌‧李通傳》:「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通率眾擊之,下馬拔鹿角入圍,且戰且前,以迎仁軍,勇冠諸將。」

《三國誌‧先主傳》:「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

單從這幾條史料來看,是否有一種關老爺被各種吊打的感覺。我們接著來對這些史料逐條分析細加篩選。

首先《樂進傳》中所言,樂進與關羽作戰的結果為「走之」,意思就是樂進使關羽「走」了。我們知道古代史料用字是非常嚴謹斟酌的,傳中未用「破,敗,克,斬,俘」等字,說明只是將關羽逼退,並未取得擊潰或殲滅這樣較大的戰果。而且這條記載沒有具體時間,此戰發生在樂進屯駐襄陽之時無疑,但仍只是一個很長的時間段。若與後面《先主傳》中所言聯繫起來看,則可能是其中所指的青泥之戰,時間則當是劉備入蜀之時。那麼第一,劉備傳中所言乃是對劉璋的欺詐之言,最後不僅沒有增援關羽,反而從荊州調走軍隊支援伐蜀了,可見樂進並未在關羽處討了好去。第二,青泥,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言或在襄陽西北三十里處。若此論為真,則關羽從江陵發兵,經過數百里深入魏境,逼近重鎮襄陽西北,看來是打得頗順。在襄陽附近攪擾一通之後,未受多大損失,最後僅是退走。想想如此於樂進也並非什麼值得誇耀的事了。

而另一種可能則是此戰與青泥之戰不是一次,如此的話暫先按下不表,待稍後再論。

再來看《文聘傳》,文聘確實在關羽處佔到了不少便宜,但問題還是時間,沒有時間記載。細加分析,大致有三種可能,一是荊州降曹,劉備南逃時,關羽奉命率水軍走漢水接應。二是在南郡攻防戰期間,三則是在後來關羽發起的襄樊之戰期間了。

最後是《徐晃傳》和《李通傳》的記載,可以明確看出是在南郡攻防戰時期。那麼關羽在這期間究竟進行了怎樣的活動,意義如何,效果如何呢?

(圖)黑色箭頭為G207線路, 紅色箭頭為G55線路

我們來看圖說話。圖中的荊門即當陽,荊州市即江陵。曹仁若守不住江陵,唯一的退路,便是從北面的當陽(荊門)後撤至襄陽,再撤回北方。而當陽到襄陽一面是漢江,一面有山脈阻隔,只有一條道路相對平坦,利於大軍行進,那便是圖中G55和G207所示的位置。當年曹操派虎豹騎日夜兼程三百里追擊劉備,便是走的這段路,能夠讓大量騎兵疾馳,也說明這段路確實是便利的交通要道。所以曹操派滿寵、樂進分別扼守住這條要道的兩端,目的就是控扼住這條生命線,以便南面的部隊能夠順利北撤。而這條如此重要的道路應該就是《李通傳》裡所謂的「北道」了。

現在再來看曹操和聯軍雙方的戰略意圖就很明顯了。曹操很明確的知道江陵終究守不住,而佈置了一條從當陽到襄陽的撤退線,以接應曹仁順利北撤。而聯軍則想盡快攻佔江陵,所以在對江陵完成合圍的過程中也派出了一支部隊到敵人後方,以切斷敵人退路,瓦解江陵守軍的戰鬥意志。《吳錄》裡有載:備謂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為從夏水入截仁後,仁聞吾入必走。」從這條記錄可知,劉備對整個戰局是有清醒認識的,他知道曹操不會死守江陵,而江陵堅實,強攻得不償失,所以不如將有限的兵力迂迴到曹仁背後,從戰略上壓制曹仁。最終關羽就是這個迂迴戰略的直接負責人,而且走夏水,應該配置了水軍戰船,利用漢江及其附近的水系,水路相輔,可進可退。至於兵力,劉備本來兵不過兩萬,自己還要留下一部,能給關羽的必然不多,很有可能便是之前分兵讓關羽帶領的那一萬水軍。

現在我們可以結合上述史料來分析關羽的行動了。如果只以《徐晃傳》和《李通傳》中的確定信息來看,可以得出,關羽率水軍逆漢水北上迂迴後,在漢津附近登陸,而曹仁在之前已得到消息,為確保後方安全,派出徐晃以及當陽的滿寵一同合擊關羽。但很遺憾,《徐晃傳》中對此戰結果隻字未提,連個「走之」都沒有。且不說徐滿合軍是否戰敗,至少沒討到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了。徐晃進兵不利,而周瑜合圍江陵之勢將成,故又只能回軍與曹仁共抗周瑜。而關羽則瀟灑地「絕北道」去了。離關羽最近的當陽滿寵,之後就再無記載,也沒抽兵南援曹仁,想來附近有關羽日子是不大好過的。

南面江陵合圍之勢既成,曹仁又因關羽「絕北道」而不得援兵,最終實在幹不過周瑜,只得北撤。撤退時或因關羽之前活動的緣故,周邊的軍隊皆未能有效接應,唯有自襄陽以北的汝南太守李通趕到,形成夾擊之勢,方才取得了一定戰果。最後雖沒有全殲曹仁以得完勝,但由此亦不難得出關羽在此次戰役中的作用了。關某此次行動對整個戰局雖不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在阻援和加速曹仁撤退這個大戰略上還是很好的配合了周瑜,完成了任務。無怪未幾周瑜便在與孫權的上疏中稱關羽為「熊虎之將」了。

如此看來,關羽統兵作戰的能力不說高超,至少及格是有的了。

好了,分析到這,好像漏了點什麼。對,如果前面的《樂進傳》和《文聘傳》的內容也是這次戰役的記載呢?如果真是這樣,那關羽雖然吃了幾場敗仗,但他的能力反而還要從及格變成優良了。為什麼這麼說。把幾條記載的地點綜合起來看就知道。關羽迂迴之後,一會在漢津,一會在尋口,一會在荊城,一會又到了襄陽附近樂進的防區。在眾多名將的協力圍剿之下,還能輾轉數百里,大搞破襲戰、運動戰,最終使得曹仁未得半支援軍,如此用兵當甚可稱道了。

如果能力只是及格,那和關羽那超然的名聲比起來,也確不相符。

最後,我們再一起來看看關羽人生中最輝煌的戰役——襄樊之戰。(當然爬得越高,摔得越慘)

關於這次重要的戰役,史書上的記載也不甚詳盡,只有一段「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於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單看《關羽傳》中這段記載,是否會有關某以多欺少欺負曹仁,然後於禁的大批援軍又正好因為漢江漲水被淹了。關老爺只不過是走了天大的好運才成就了水淹七軍、威

震華夏的千古虛名而已。

我們這裡就來重點討論一下這兩個問題。

曹仁與關羽的兵力對比。此次戰役雙方的兵力皆未直接記載,但通過他人傳記的信息倒也可窺測一二。首先關羽的兵力,之前孫劉兩家曾為了荊州的歸屬問題險些兵戎相見,關羽就有出兵。《甘寧傳》有載「後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羽號有三萬人。」這裡說關羽號稱三萬人,號稱,很明顯有誇大的成分,說明關羽根本沒有三萬人。而此次行動劉備「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有劉備大軍坐鎮後方,相信關羽的荊州部隊應是出動大半了。這裡不難得出荊州的所有部隊當在三萬左右。就算後來又有擴展,但算上守衛南郡的部隊,關羽能帶走的也最多不過三萬。

接下來是曹仁的兵力,曹仁本傳有載「仁率諸軍攻破音,斬其首,還屯樊。」接著關羽就打來了,很顯然這裡曹仁率的「諸軍」就是和關羽在襄陽、樊城附近大戰的軍隊。那麼「諸軍」又究竟有多少兵力?我們用於禁的七軍來作個對比。《孫權傳》有載,關羽水淹七軍之後「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七軍被淹之後死傷慘重還能俘虜三萬人,可見七軍本數遠多於此。以此相較,大致可知曹仁的「諸軍」幾萬人應當是要有的。

兩相對比,不難得出關羽軍隊並不比曹仁多,而《陸遜傳》載陸遜給關羽的書信中有「以律行師,小舉大克」之言,小舉大克就是說以小的舉動取得了大的勝利。陸遜此話雖是溢美恭維,但也可側證關羽軍少的事實了。

關羽以不佔兵力優勢的軍隊,自江陵長驅數百里「圍襄陽」,又突破漢江防線,到江北去「攻曹仁與樊」。一路上簡直是遇神殺神,勢如破竹。但很遺憾,這期間關羽到底把曹仁怎麼樣了,有沒有大戰,有沒有打贏,史書上又沒有明確記載了。不過幸而還有些蛛絲馬跡可尋。《呂蒙傳》載「後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呂蒙知道關羽這是防著自己,所以稱病回建業去和孫權商量怎麼對付關羽去了。剛回到建業陸遜就來見他了。(呂蒙稱疾詣建業,遜往見之)而這次會面,陸遜的談話中透露出了一個重要信息,即「(關羽)始有大功,意驕志逸」。為什麼陸遜說關羽有「大功」,會不會就是說的水淹七軍呢?我們繼續往下看。陸遜為呂蒙出謀劃策之後,對呂蒙說:「下見至尊,宜為好計」。很明確這次會面是在呂蒙見孫權之前。呂蒙與至尊(孫權)「陰與圖計」之後,關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於禁救樊,羽盡禽禁等。」由此可見,陸遜說關羽「有大功」是在水淹七軍之前。

那麼水淹七軍之前和關羽對戰的就只有曹仁的幾萬「諸軍」了。而陸遜所謂的「大功」應該就是指曹仁在此期間被關羽爆虐的事。所以後來曹仁從率幾萬人的「諸軍」,一路被打得只剩「人馬數千人守城」了。

再繼續來看水淹七軍,到底是關羽走了大運,還是萬事俱備只欠漲水。

曹仁被關羽一路爆到樊城,身陷漢中困局的曹操終於坐不住了,遣大將於禁率七軍來救。於禁帶了好幾萬人走,漢中方向劉備的日子瞬間就好過了。關羽從戰略上又要記上一功。

於禁大軍到後顯然並沒有立即與關羽交戰,或是關羽已適時退回了漢水南岸,亦或是於禁慾與曹仁形成內外形勢,待關羽師老兵疲,銳氣盡喪再一擊而破。日後陸遜便是如此大破劉備。於禁,曹仁打的這番算盤也可謂精妙,但顯然他們還是被關某人給算計了。

時值秋季,大雨連綿,江水漸漲,連千里之外的揚州刺史溫恢都嗅出了些許異樣。《溫恢傳》載溫恢對裴潛說:「此間雖有賊,不足憂,而畏征南方有變。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這裡的征南就是曹仁,曹仁字子孝,時任征南將軍。溫恢之言就是說現在水患四起,可咱們這位曹征南卻渾渾噩噩,未有遠慮,關羽驍勇善戰,若趁著大水發起進攻那就徹底玩完了。

先不說於禁,曹仁、滿寵常年鎮守樊城,豈有不知樊城多有水患之理。此時竟然未作絲毫準備,若不是因大援已至,形勢逆轉而生了麻痺之心,就是被關羽的退卻假象所迷惑了。

其後的發展果如溫恢之所料,連日大雨,導致漢江暴漲,山洪暴發,洶湧而下,下游的於禁大軍毫無防備,損失慘重。而此時同樣身處下游的關某人卻沒被大水淹了去,而是集合軍隊,駕起大船,捉於禁去了。最後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光俘虜就有三萬餘人。後又派出輕軍與群盜呼應,將許昌以南攪得天翻地覆,威震華夏,甚至迫使曹操都動了遷都之議。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洪水,同樣是「平地水數丈」,為何只淹曹軍,不淹關羽?另曹軍本不擅水戰,漢江上的曹家水軍必無甚戰力,為何關羽非要大起水軍戰船,從夏水入漢江,繞一個大灣,還要經過孫家的領地,還冒著被文聘各種襲擾的危險,(前述《文聘傳》的記載有可能是說的襄樊之戰)將大批戰船開赴襄樊?而這些大船偏偏又在攻於禁和押解俘虜時派上了大用場。我想這些都絕不能單單只以一個運氣論之了。

一直到此,關羽都是以弱勝強,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以及自己手上的各種資源進行作戰,其軍事才能不可謂不高超。而之後的發展大家也都很清楚了,由於東吳的介入,事態急轉直下,最終關羽兵敗身死。對於他的失敗,我想軍事因素是偏少的,畢竟前述這麼多事實擺在眼前,而直接導致關羽失敗的呂蒙也曾自認「羽素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可知呂蒙認為與關羽正面作戰是很難取得成功的,必須搞點陰謀詭計。而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一句也能看出關羽把荊州治理得很好。究其失敗的原因,更多的還是因為他僵硬的政治手腕和強梁的性格所致吧,正如陳壽的評語——「剛而自矜……以短取敗」。

分析了這許多,看來關老爺的能力和名聲還是能大致匹配的,襄樊一戰,以少勝多,戰績輝煌,也確能擔得起威震華夏的威名了。那為何在關羽身死數十年後,蜀漢朝臣們卻一致認為關老爺名不副實呢?

我想陳壽在魏五子傳記評語裡的一句話或可權作釋疑吧「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注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可見陳壽也有這樣的疑慮,資料缺失,導致名聲和事跡不能互相印證,故而有了名不副實的感覺。而這種效果在關羽身上則更加有放大了。一來關羽遠在荊州,成都的一幫後生們對關羽的事跡自然不甚清楚。二來關羽確實身死兵敗,致使諸葛亮隆中對難以實現,根據咱們成王敗寇的傳統定勢思維,往關羽身上投去更多質疑的目光,並謚之以「繆」也就不難理解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