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魯肅是個怎樣的人?和演義有哪些不同?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歷史上的魯肅是個怎樣的人?和演義有哪些不同?

魯肅是東漢末年有名的戰略家,他為孫吳的壯大和三國之勢的形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論是陳壽還是司馬光,還有其他史家,都對他讚揚有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一、歷史上的魯肅

魯肅出身於士家,自幼喪父,從小與祖母一起生活,家境十分富足。魯肅與當時其他大地主的窮奢暴斂品性不同,他雖有財,但樂善好施,賑濟民眾,在十里八鄉留下了一個好名聲。也正是因為魯肅的樂善好施,為他日後的政治大作為埋下了伏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還在跟著袁術混,僅僅擔任一個居巢長。戰亂時期,最缺的莫過於糧食了,於是袁術就派周瑜去徵糧。周瑜接到命令也是一籌莫展,畢竟他也不能變出糧食來。而魯肅頗有樂善好施之名,周瑜聞此,立即前往,希望能夠從他那裡借到一點糧食。魯肅面對周瑜的請求,二話沒說,隨手一指糧倉,便借給了周瑜一囷(糧倉),當時一囷糧食高達3000斛。魯肅的大度讓周瑜記住了他,便主動與其結交,兩人成為摯友。

周瑜

建安五年的時候,孫策已經去世,孫權繼位。當時周瑜也已經投奔到了孫權門下,在一次洽談中,周瑜終於將魯肅推薦給了孫權。因為有周瑜的前引,孫權對這位奇才頗有興趣,終夜對飲漫話。這一次談話,首次展現了魯肅高超的戰略眼光,其思想不在七年之後的《隆中對》之下。孫權痛飲一番酒後,便問魯肅:「如今天下動盪,漢室傾頹,我何以治天下?都說你有奇才,你又如何來輔佐我呢?」魯肅也不緊不慢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漢室已經無法挽救了,曹操也不是我們能夠匹敵的。我們唯有立足江東,觀天下大勢。」在這次談話中,魯肅極具前瞻性地預見了漢室不可興的歷史潮流,謀略不可謂不深廣。

魯肅不僅在謀略上有奇才,在軍事上亦有建樹。建安十五年,在周瑜病逝前夕,他上疏給孫權,請求孫權將自己的兵權交予魯肅。孫權接受了周瑜的意見,任魯肅為奮武校尉。當時,周瑜有帶甲之士4000餘人,駐紮在奉邑四縣。魯肅臨兵,恩威並行,兵士增加一倍有餘。孫權見此,升魯肅為漢昌太守、偏將軍。4年後,魯肅隨同孫權御駕親征皖城,大破之,再升為橫江將軍。

不僅如此,魯肅在聯劉抗曹、單刀赴會、周旋荊州等歷史事件上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奈何英雄命短,終年46歲。

孫權

二、從戰略家到老實人:魯肅的形象演變

魯肅去世時,孫權親自為他發喪,從這件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魯肅的歷史地位。在後世的作品中,比如《三國誌注》《文心雕龍》《全唐詩》《資治通鑒》中,都對魯肅的輕財重義、雄才偉略多有讚揚。基本上從東漢末到唐宋時期,世人對魯肅的評價都是比較符合史實、較為準確的。但是自元朝以來,尤其是《三國誌平話》的傳播,將魯肅的形象逐漸推向低俗化。

《三國誌平話》是元代一種敘述三國故事的文學作品。平話是話本的一種,其特點是通俗易懂,流行於民間,因此這種作品在創作的時候難免內容淺顯,情節較為誇張和脫離實際。這部作品就把魯肅的形象塑造得無勇無謀、膽小懦弱。

且看平話所寫:周瑜去世,魯肅便向孫權推薦龐統。孫權見此,氣不打一處來,連連質問魯肅,說道:「原先劉表死的時候,你去弔唁,誰知道你卻引狼入室,導致劉備駐紮夏口,諸葛亮又過了江。後又有聯劉抗曹,曹操雖敗,但是單單我折損數萬兵士,將軍也死了十幾個。不僅如此,事後還讓劉備奪了荊州,氣死了我的愛將周瑜。」魯肅聽完,羞愧無言,只得唯唯諾諾地退下了。光《平話》中的這一段,便將魯肅貶得一文不值,毫無建樹。原先戰略家的形象蕩然無存,完全看不出一點謀略。

孫權

此外,平話在單刀赴會這一故事上更是將魯肅的形象貶得一文不值、呆若木雞。歷史上的單刀赴會確實存在,不過是在魯肅的安排下進行的。這次會議維持了吳蜀之間的聯盟以及對荊州的劃分。但是平話的描述並非如此。

關羽受魯肅之邀,隻身一人赴會,身著常服,僅配一口單刀。(這裡強調了關羽的驍勇)然而魯肅一方卻帶兵3000,個個身著重甲,將軍更是配上了護心鏡,生怕性命受到威脅。(在這裡強烈地對比出了魯肅膽小怕死的性格)開宴後,魯肅一方不停地挑釁關羽,關羽忍無可忍,上前提住魯肅,睚眥欲裂,怒髮衝冠,意欲斬殺魯肅,魯肅見此跪下連連求饒,才保住了性命。在這一情節中,魯肅的英雄品質可以說蕩然無存,哪裡還找得到歷史上的影子。

關羽

眾所周知,羅貫中的《三國誌通俗演義》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並不是他一個人創作的。他所參考的重要來源就是《三國誌平話》,但是也對其內容進行了改造。《三國誌通俗演義》的版本有很多,主要的是嘉靖壬午本和毛氏父子的評點本(毛評本)。後者將魯肅塑造成了一位忠厚老實人的形象,此後,魯肅的形象基本上未曾發生大的變化。

比如前面提到的魯肅贈予周瑜粱米一事,毛評本認為魯肅「孝親篤友」,又樂善好施,而具有這兩種品質的必定都是忠君忠國之輩。毛氏父子在這件事上給魯肅打上了「忠君忠國」的標籤,這在前面的作品中是沒有的。此外,對魯肅在周瑜將殺孔明事中的斡旋、赤壁之戰等一些史事的作為上,毛氏父子也給魯肅貼上了忠厚的標籤。由於《三國演義》傳播的廣泛性,這種形象也就深植於民眾心間。魯肅的形象也從一位富有遠見的戰略家徹底轉變成了一位忠厚老實人。

每一種文化現象的背後都與社會歷史的變遷有關。平話要求通俗易懂、情節誇張,所以有了膽小怕事的魯肅;明清深受儒學仁義禮智信束縛,所以有了忠厚老實的魯肅。當然,故事畢竟是故事,我們決不能把演義當成史實來看的。

魯肅的形象轉變不是個例,像諸葛亮、周瑜、關羽等一些歷史人物都被改得面目全非,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通俗文學作品的傳播範圍比正史要廣泛得多,普通讀者無心也無力區分,最後在傳播過程中文學形象就取代了歷史形象。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