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起張飛之死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程昱郭嘉
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陳壽
蜀之諸將,惟飛最雄。——祖龍圖
關羽張飛是劉備左膀右臂,這二位辭世,蜀漢集團基本上被廢掉了一半武功。正如曹操所說:有文事者,必須以武略濟之。儘管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注定北伐是勞民傷財無功而返。
關羽之死,有人說是關羽擅自發動戰爭,有人說是劉備諸葛亮坐視不救,有人說是關羽沒搞好內部團結,就連關羽犧牲地點和方式,正史中也是記載不一。比關羽犧牲更撲朔迷離的,是張飛之死,所謂范疆張達因為「白旗白甲難以籌備」只是一個難以自圓其說的借口,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漢朝的印染技術,探尋其中的陰謀:羅貫中的春秋筆法,留下了眾多謎團,而這謎團一一破解之後,幕後元兇就原形畢露了。
謎團之一:范疆張達何許人也?
范疆張達何許人也?他們刺殺張飛之後,為何沒有得到孫權的封賞?這都是問題。
在三國正史中,范強(為了方便,下文還是稱之為疆)張達就露了一面:張飛遇刺之前,他們是「帳下將」,成功刺殺張飛之後,兩個人就消失在了東吳,而降將糜芳則一直替孫權帶兵征戰——那廝被關羽罵了一頓就叛國投敵,在東吳被虞翻罵了兩頓,也沒見他逃回西川。
在《三國誌·先主傳》中,「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在《三國演義》中,范疆張達是「帳下兩員末將」。
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都證明了一點:范疆張達並不是高級軍官,手下有沒有直屬部隊都是個問題,即使有,也沒有多少。
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天塌大家死,過河有矬子,范疆張達為什麼要當這個出頭鳥找揍?
張飛部下,總共才有一萬人,范疆張達頂天也就是個「百人將」,有幾個人有鎧甲,兩隻手就能數過來,至於旗幟,更是可能只有一面,別人可能完不成任務。他們卻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到老百姓家搶幾床被子就解決了。
綜合分析,范疆張達也就是張飛帳下的一個無名下將,按照法不責眾、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的原則,即使白旗白甲難以籌備,板子也打不到范疆張達屁股上,他們跳出來叫苦,很可能是受人指使要拖延張飛出兵時間。
在出兵時間問題上,張飛是不可能妥協的,因為劉備給他下的也是死命令:「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
時間緊任務重,張飛只能拿范疆張達這兩個不知趣的傢伙殺雞儆猴。張飛怒鞭范疆張達,屬於中了激將法,但是范疆張達敢跳出來叫喚,一定是有人幕後主使的,這個主使者是誰,咱們最後再說。
謎團之二:在漢朝是製造白旗白甲難,還是製造黑旗黑甲難?
大家都知道,漢朝崇尚的顏色,一般是黑紅黃三色,對應水土火三德,大漢朝堂上一般是文東武西黑紅兩色,軍裝也基本是黑紅兩色,這一點在嚴謹的歷史劇中都有所展現。
不管劉備麾下張飛軍中的將士們穿紅穿黑還是穿黃,要變成藍的綠的或許有困難,但要變成白色的,那就是一頓飯的功夫——放進大鍋裡煮一下就行了。這就是我們要說的問題關鍵點:後漢三國年間的紡織品和印染技術。
漢朝是沒有棉花的,衣料以麻布和絲綢為主,張飛可以穿綢緞,小兵只能穿麻衣,至於被子,張飛可以蓋「綿被」,小兵可能就是布被。
請注意,是「綿被」而不是「棉被」,其中用於保暖的,是疊壓成片的蠶絲——基本相當於現在的蠶絲被。在春秋時期,達官貴人就可以蓋綢緞裡子面子的蠶絲被了:「漬繭擘之,精者為綿,粗者為絮。」
話題回到軍裝和旗子上來:軍裝是麻布,鎧甲多為牛皮,旗幟有麻布和絲綢,在當時的生產工藝下,顏色都是用礦石或者植物煮出來的。
不管是蠟染還是扎染,布料的底色都是白的,時間長了,布料掉色,最後也會泛白甚至全白——這就是露出了麻布的本色。
事實上古代的孝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即五服),這五種孝服,以斬衰為最高規格,是沒縫邊的原色粗麻布衣服,一直到最尋常的緦麻,古代孝服都是黃不黃白不白的原色麻布衣。
我們翻閱史料得知,古代的染坊,都是「熱染」,在1856年鉑金髮明合稱染料之前,都是把石青、石綠、硃砂、雄黃、岱赭、黃土、白土、白堊、黃赭石或者靛藍、茜草、紅花、、槐花、薑黃、梔子、黃檗、紫草、紫蘇、薯莨、五倍子、蘇木等礦物植物染料,跟紡織物一起房子大鍋裡煮。
咱們看電視劇,劉羅鍋自己吃荔浦芋頭,給乾隆吃的修仁薯莨,就是染棕褐色常用的染料——荔浦芋頭屬於天南星目,修仁薯莨屬於百合科。
因為古代印染技術和禮儀規定,張飛要求的所謂白旗白甲,就是沒染色的麻布,製造起來極其容易,甚至不用去採購什麼染料,只需把原有旗甲水煮褪色就行了。
這樣看來,范疆張達跳出來唱反調,實際是給張飛添堵,這就難怪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大發雷霆了:你們是不是拿我當大傻子了?
謎團三:司隸校尉相當於特務頭子,中軍宿衛為何如此馳廢?
張飛是漢昭烈帝劉備欽封的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按照《後漢書·百官志》的記載,這是一個位高權重的官職:「司隸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持節,掌察舉百官以下,及京師近郡犯法者。職在典京師,外部諸郡,無所不糾。封侯、外戚、三公以下,無尊卑。」
也就是說,張飛除了當位比三公的車騎將軍,還兼著類似後來都察院錦衣衛東西廠的差事,等於多半個特務頭子。
從張飛這個職務來看,他應該並不是一個粗人,而且應該是具有相當才學的,否則劉備也不可能在委任狀中特別強調:「以君忠毅,侔蹤召虎,名宣遐邇,故特顯命,高墉進爵,兼司於京。其誕將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稱朕意焉。」
張飛干的,就是得罪人的差事,他的中軍大帳,不說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明裡暗裡,貼身護衛一定不少,范疆張達兩個無名下將輕鬆潛入帳中,不但成功刺殺,還割走了首級,拎著帶血的大包成功逃出軍營,一路順風順水跑到東吳。
要說范疆張達沒有幕後主使和接引者,恐怕狄仁傑是要問一問「元芳,這事你怎麼看」的。
請讀者諸君暫時客串一下李元芳,看看這張飛遇刺案中是否存在陰謀。
謎團四:張飛遇刺前後,他的副將是誰,在幹什麼?
一個並不存在的由頭,導致了張飛遇刺,這一點令人疑竇叢生,以至於我們有理由相信張飛死於一場陰謀,至於主謀是誰,咱們還是先看看他的副將是誰吧。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時有張飛部將吳班,向自荊州來見先主,先主用為牙門將,使佐張飛守閬中。當下吳班先發表章,奏知天子;然後令長子張苞具棺槨盛貯,令弟張紹守閬中,苞自來報先主。」
張飛之死,頗像史太林(他還有另外一個譯名)駕崩:都是跟部下一起喝大酒一醉方休,第二天早上才發現他已經掛了。
張飛遇刺,吳班象徵性的追了一下范疆張達,然後就有條不紊地安排後事——很奇怪范疆張達進去的時候自稱有機密要事稟報,渾身是血拎著首級出來,卻沒人盤問了。
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羅貫中說吳班是從荊州來找劉備,這就是春秋筆法,讓人們對吳班的身份產生了懷疑。
那麼這個吳班是不是從荊州來的呢?當然不是,他是國舅吳懿的弟弟!
張飛遇刺時是駐守在閬中的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國舅吳懿是「關中都督」:(吳懿)陳留人也。隨劉焉入蜀。劉璋時,為中郎將,將兵拒先主於涪,詣降。先主定益州,以壹為護軍討逆將軍,納壹妹為夫人。章武元年,為關中都督。
吳懿早就跟隨劉璋的父親劉焉入蜀,已經通過聯姻成了蜀中望族,他的弟弟吳班,也水漲船高當了大官:「以豪俠稱,官位常與壹(懿)相亞。先主時,為領軍。」
結語:張飛死於陰謀,主謀是誰?
讀者諸君都知道,劉備伐吳,是在一片反對聲中進行的,正史中沒有記載諸葛亮反對,所以諸葛亮並沒有謀殺張飛的動機——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荊州是丟不得的。
趙雲是反對伐吳的,劉備沒聽,但也沒處分趙雲。
趙雲是劉備心腹嫡系,有啥說啥,不管對錯劉備都不會翻臉,但是對其他人,劉備可就不客氣了:「宓為從事祭酒。先主既稱尊號,將東征吳,宓陳天時必無其利,坐下獄幽閉,然後貸出。」
這個「宓」就是只比父、許由、商山四皓的廣漢綿竹人秦宓,他既是劉焉的老相識,也是蜀中名士的領軍人物,說話比許靖還好使。
秦宓代表蜀中門閥世家站出來妄言天意,差點被劉備砍了腦袋,要是劉備不駕崩,他花多少錢也保不住命——讓劉備憤怒的不是通過正常渠道勸諫,而是拿老天爺來說事兒,等於唱衰劉備,說他逆天而行。
為了阻止劉備伐吳,蜀中門閥世家當然是無所不用其極,而他們的做法似乎也有情可原:劉備帳下的趙雲魏延一個護衛成都一個坐鎮漢中,帶的都是劉備荊州嫡系,跟著去伐吳的,基本都是蜀中兒郎——你們妹夫舅哥窩裡鬥,憑啥讓我們川軍當炮灰?
吳班在張飛遇刺之前無防範,張飛遇刺之後放任范疆張達輕鬆出逃,吳班本人也沒有承擔任何責任,後來還升任驃騎將軍、綿竹侯,他哥哥吳懿當了車騎將軍、假節、領雍州刺史、濟陽侯。
不但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故意弄錯了吳班身份,就是陳壽作《三國誌》,也沒有給吳家兄弟作傳,只是在「鄧張宗楊傳」中楊戲所做《季漢輔臣傳》中簡要介紹了吳家兄弟,並且說:「失其行事,故不為傳。」
當朝兩大國舅,一個驃騎將軍一個車騎將軍,生在同時代的陳壽居然說對他們的事跡不瞭解,這話誰信?
陳壽不為吳懿吳班立傳,是不瞭解還是不好說?他們是不是刺殺張飛的主謀?這一點,想必讀者諸君有應該有一個明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