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荀攸是三國時期,曹操手下的一名謀士參謀,雖然他的知名度並不高,但是翻看歷史,他卻是曹操的謀主。所謂謀主,就是主要的出謀劃策的人物。荀攸也的確為曹操出過非常多的精彩的謀劃,只不過現在很多人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對於這些原本是他所做的事情,都以為背後主要謀劃人另有其人。那麼,荀攸在歷史上,又有怎樣的歷史功績呢?
如果說起「斬顏良,誅文丑,古城又斬老蔡陽的頭」這句話,人們一般會認為是關羽所為,其實不盡然,文丑非關羽所殺,蔡陽為劉備所殺。如果改成「斬顏良,誅文丑,烏巢又斬淳於瓊的頭」,聯繫一人,便非曹操軍師荀攸莫屬。是荀攸設謀,先後除此三人,使得袁紹軍隊兵敗如山倒,直接導致大將張郃的倒戈,袁紹輸掉了官渡之戰。
荀攸(157~214年),字公達,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為荀彧侄子,但比荀彧大六歲。荀攸初投曹操,曹操十分高興:「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三國誌·魏書·荀攸傳》)遂以荀攸為軍師,深為倚重。其隨曹操馳騁天下二十餘年,尤其在官渡之戰中,立下了卓越功勳。曹操上表漢獻帝劉協:「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於是封荀攸為陵樹亭侯,後似荀攸為尚書令。
漢獻帝劉協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兩大軍事集團在官渡展開決戰。荀彧從政治上、軍事上、理論上和思想上解決了能不能戰勝袁紹的問題,而在具體戰爭的層面上,荀攸解決了如何戰勝袁紹的問題。戰爭初期,袁紹先發制人,派大將軍顏良進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操準備前往救應。荀攸勸說曹操:「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曹操聽從荀攸建議。
袁紹聽說曹軍渡河,於是分派軍隊向西救應。曹操率軍加快速度進軍白馬,未到十餘里。顏良大驚失色,倉促應戰。曹操派張遼、關羽為前部,關羽一矛刺中顏良,遂解白馬之圍。荀攸先後設圍魏救趙和聲東擊西之計,曹軍直搗袁軍弱點,調開袁紹主力,減輕白馬之圍。曹軍兵貴神速,又回兵白馬。這樣,白馬的袁軍由強轉弱,曹軍由弱轉強。顏良沒有提防,怎能相敵,所以「大驚」被殺。曹軍掌握戰爭主動,先聲奪人,折其銳氣,開闢了決戰的良好開端。
斬顏良後,曹軍再次沿河而西,引得袁軍大隊人馬的追擊。到了延津南,敵騎越來越多,步兵不可勝數。曹操命令解鞍放馬,輜重塞於路上。諸將認為應該退還保營。此時荀攸獨抒己見:「此所以餌敵,如何去之!」曹操目視荀攸而笑。此時,袁紹騎將文丑率五六千騎前後蜂擁而來,競相爭搶「戰利品」,陣形大亂。於是,曹操派徐晃率五百多騎,立即出擊,大敗袁紹,斬殺掉文丑,動搖和震撼了袁紹軍心,再次摧毀了袁軍的有生力量。
不久,袁紹運谷車數千乘到官渡。荀攸再次獻計,讓徐晃、史渙進擊,大敗袁軍,盡燒其車上糧谷。曹操與袁紹相拒數月,雖然多次斬將獲勝,但眾少糧盡,士卒疲勞。袁紹又派大將淳於瓊等率五萬人護送運糧,駐紮袁紹營寨以北四十里的烏巢。此時袁紹謀士參謀許攸因貪財家人被收審,既怒又怕,來投奔曹操,獻策進攻淳於瓊。在場的人都持懷疑態度,唯獨荀攸與賈詡力勸。
於是,曹操率步騎五千,乘夜進發,大破袁軍。著名將領樂進斬殺掉淳於瓊,火燒屯糧之所烏巢。同時,進攻曹營的袁紹大將張郃聽說淳於瓊被殺,便投降曹軍。當時,守營的曹操大將曹洪懷疑不敢接受。荀攸說:「張郃計謀不被採納,氣憤而來,你為什麼還要疑惑呢?」於是,曹洪接受了張郃的投降。至此,袁紹四員大將全被擺平。袁軍的戰鬥力從根本上被摧毀了,潰不成軍。袁紹及其長子袁譚等只得逃過黃河。
後來,曹操準備南下荊州,征討劉表,荀攸又以敏銳的眼光指出:劉表「無四方志可知也」,所以須暫時放棄荊州,應乘袁譚、袁尚弟兄反目之際,掃平北方。「今兄弟遘惡,此勢不兩全。若有所並則力專,力專則難圖也。及其亂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時不可失也」。於是,曹操答應袁譚和親要求,打敗了袁尚。不久又斬殺掉反叛的袁譚,從此平定了冀州,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荀攸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首先,經常以寥寥數語,奉獻計策,表現出其足智多謀。在與袁軍作戰中如此,其他戰爭亦然。早在漢獻帝劉協建安四年,曹操討伐徐州呂布。呂布失敗後堅持防守。曹操無奈,準備率領疲憊將士撤軍。荀攸分析形勢:呂布有勇無謀,三戰都敗,已經沒有銳氣。三軍以將為主,主將銳氣衰竭,軍無鬥志。陳宮有智而來得遲,今呂布沒有恢復士氣,陳宮沒有定謀,如果急攻,便可戰勝呂布。
於是,曹軍決沂、泗河水灌城,終於擒殺呂布。其次,自幼喪父,聰慧內涵。荀攸七八歲時,其叔父荀衢曾經酒醉,誤傷荀攸耳朵,後荀攸出入,遊戲玩耍,常迴避荀衢,不讓其看見。荀衢後來知道此事,對其早慧感到驚奇。荀攸祖父廣陵太守荀曇去世,故吏張權請求守荀曇墓地。當時,荀攸13歲,對荀衢說:「此人臉色不正常,可能是干了壞事!」荀衢醒悟,於是推問。果然,此人是殺人逃犯。再次,遇事若無其事。何進執政,征海內名士荀攸等二十多人。荀攸為黃門侍郎,時年33歲,後與議郎何顛等謀殺董卓,事洩入獄。
何顧憂懼自殺,而荀攸言語、飲食自若,後來,因董卓被誅而出獄。漢獻帝劉協建安三年,曹操討伐張繡。荀攸認為:張繡與劉表相互依仗,張繡以機動的軍隊,依賴劉表的糧草。劉表若不能供應,張繡必定離開。不如暫緩進軍,便可達到目的;如果急攻,劉表必定相救。曹操沒採納此計。不久,劉表果然出兵救應張繡。曹軍失利,果如荀攸所言。後來,曹操改變戰略,獲得成功。
荀攸的個性特徵與謀士參謀賈詡、程昱和郭嘉明顯不同。曹操屢次詢問賈詡並採納其計。賈詡遇到曹操方案不妥時,勇於勸諫。程昱個性剛戾,膽子更大,在遇到與曹操意見相異時,敢於據理力爭,常被曹操所採納。郭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三國誌·魏書·郭嘉傳》),每次獻計均合曹操想法,語言細緻入微,口若懸河,其聰明才智溢於言表。而荀攸則是大智若愚,與世無爭。在歷次戰爭中,這一個性特徵得到了充分展示。
荀攸德行與智謀,深為時人讚賞。曹操評價為「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陳壽評價荀攸「算無遺策,經達權變」。裴松之說荀攸與賈詡相比,「猶夜光之與蒸燭乎!其照雖均,質則異焉。」。「夜光」是以美玉為材質的夜光杯(傳說夜間發光)。裴松之說荀攸與賈詡如同夜光杯和蠟燭,雖光芒相似,但本質卻截然不同,美玉與蠟有著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