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劉備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諸葛亮在隆中給劉備戴了一頂高帽子:「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劉備是帝室之胄,這是真的,思賢如渴也是真的,劉備缺兵少將沒謀士參謀,更是真的。當時傑出的人物都被曹操劃拉走了,江東孫權家族根深蒂固,也有一幫精英扶持,而劉備就像熊掰苞米——地盤和能人隨得隨丟。
最令人遺憾的,是後漢三國時期,有三位能人拋棄了劉備,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設想:如果這三位能人有一位留下,是不是就能確保荊州不丟夷陵不敗?如果荊州不失夷陵不敗,三國歷史是不是就要改寫了?
劉備的「大漢皇叔」是演義小說封的,如果劉備真想當皇叔,那得等一兩百年以後漢獻帝的七世孫出生——按照族譜排輩,劉協比劉備大五輩。
年紀小的劉協比年紀大的劉備大五輩,這在源遠流長的大家族來說再正常不過了,劉家在漢朝經過四百年發展,差十輩的同齡人也會出現,讀者諸君可能也曾遇到過這樣的尷尬:回鄉遇到一位白髮老人,剛想開口叫「大爺」,沒想到他卻先開口管您叫「爺叔」。
不管怎麼說,大五輩的劉協都不可能管比自己大二十歲的劉備叫叔叔,當時曹操和孫權都不否認劉備的漢室宗親身份,經過魏晉官方審核的《三國誌》,也寫得明明白白:「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范令。」
「酎金失侯」是漢武帝劉徹對付宗室和諸侯的一個損招:哪怕你交上來的是千足金,我也說你成色和份量都不足,既然酎金(漢時諸侯於宗廟祭祀時隨同酎酒所獻的黃金,每一千戶封邑交黃金四兩,萬戶侯四十兩)都不能保質保量上繳,那你這個侯爵也別當了!
劉備的祖上就是被漢武帝用近乎無賴的手段剝奪了爵位,只好憑本事在州郡當基層幹部——劉備織席販履未必是親自勞作,很可能是開了手工作坊,如果他每天幹活,也不能跟經學大師盧植學習,更沒條件「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像劉備這樣的漢室宗親,應該是數以萬計甚至數以十萬計,我們翻開《三國誌》就會發現,很多漢室宗親都在給曹操袁紹孫權打工,劉備更是用正當和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本家兄弟」的荊州和益州,就連他後來的穆皇后吳氏,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她原本是劉璋的三嫂。
劉備的漢室宗親身份不值錢,所以導致了很多智能之士拋棄了他——按照正史記載,劉備身邊至少有三位重量級人物拋棄劉備而投奔了曹操,有人說這三個人如果一直輔佐劉備,那麼荊州就不會丟,即使劉備找茬伐吳,也不會遭遇夷陵慘敗。
拋棄劉備的能人,當然要包括陳登陳元龍和徐庶徐元直,尤其是陳登陳元龍,那可是當世俊傑:要是沒有陳登支持,劉備就不可能在陶謙死後接管徐州;要是沒有陳登出謀劃策,曹操也不能在白門樓勒死呂布。
本來陳登是一門心思幫助劉備的,但是不知為什麼,他後來卻不再追隨劉備,而是通過曹操向大漢天子劉協申請,被任命為伏波將軍、東城太守。
跟陳登一樣拋棄劉備而投奔曹操的,還有一個徐庶徐元直。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那只是演義小說一廂情願的想法,徐庶進了曹營,不但不是一言不發,而且還成了曹魏第一話癆——後漢三國不設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就是御史台一把手,每天領著一幫御史言官逮誰罵誰,而徐庶就是罵將之首、御史中丞。
陳登徐庶半路追隨劉備,然後又半路離開,這都有情可原,最讓人莫名其妙的,是劉備的發小兼刎頸之交牽招,居然也跑到曹操那裡去了。
牽招後來成了曹魏中護軍(類似趙雲在蜀漢的位置)、持節護鮮卑校尉(相當於都護府長官)、雁門太守,算是二千石高官,陳壽在其傳記中當然不能寫此人與劉備的關係,但是牽招的墓碑上寫得清清楚楚:「君與劉備少長河朔,英雄同契,為刎頸之交。因恐為時所忌,每自酌損,在乎季孟之間。」
「同契」是不是結義換帖,這一點筆者不敢肯定,但是古詩文可以作證,「同契」的關係應該很鐵:「比志同契,惟予與子。」「繾綣覯良宵,千載結同契。」
這三位能人都離開了劉備,其離開的原因咱們也不去深究,因為咱們今天的話題是如果他們三位不離開,能否確保荊州不失、夷陵不敗。
讀者諸君都知道,劉備陣營的人才匱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只有一個可以帶著出征的參謀長:一開始是徐庶徐元直,徐元直走了之後是龐統龐士元,龐統犧牲,劉備入川作戰帶的是法正法孝直,法正病故,劉備哭了好幾天——再也找不到這樣的好參謀長了。
至於諸葛亮,很不好意思,劉備活著的時候,從來就不讓這位「蕭何」隨軍出征的:「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糜竺、簡雍、孫乾才能有限,特別是不適合當參謀長,衝鋒陷陣也不在行,所以劉備在用人上左支右絀,拆了東牆補西牆,最後荊州就只剩下了軍事在行,民政外交都玩兒不轉的關羽——關羽連內部團結都搞不好,就更別提跟孫權保持表面上的和睦了。
關羽在荊州孤掌難鳴,而劉備伐吳,也是一個像樣的大將和謀士參謀都抽不出來:黃忠已經病逝(劉備稱帝前就沒了,根本沒參加伐吳之戰),馬超也已垂危(章武二年死),至於關興張苞,那只是小說中的英雄,在正史中都沒有突出表現:「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謚飛曰桓侯,長子苞,早夭。」
張苞有名無字,可見雖然有了兒子,但還沒到加冠取字的年齡。這樣盤算下來,只有鎮守漢中走不開的魏延和不贊成伐吳的趙雲比較能打卻不能來打,而參謀長人選,則是一個都沒有。
缺少獨當一面的大將,也沒有一個稱職的參謀長,劉備伐吳即使不連營七百里,也會被陸遜抓住破綻擊潰——劉備雖為一代梟雄,但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
這時候我們就不禁想起了拋棄劉備的那三個能人:如果徐庶、陳登、牽招中的某一位協同關羽鎮守荊州,荊州還會丟嗎?如果徐庶陳登給劉備當參謀,劉備會聽他們的話嗎?如果荊州不失,夷陵不敗,劉備有沒有可能一統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