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看多了,不免對蜀國有過多的同情,總是唏噓蜀在三國裡面是第一個滅國的,總是希望諸葛亮能夠北伐成功,光復漢室,但是7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畢竟中國歷史上通過北伐能夠一統天下的只有兩次:一是是朱元璋,一次是民國。概率之低可想而之。於是網上出現了一種說法,諸葛亮為了打壓魏延,不採用奇襲子午谷的方案攻克長安,從而導致失去了北伐成功的希望,但真是這樣嗎?
諸葛亮首次北伐,大將軍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襲之計,率領五千精兵由子午谷快速到達長安城下,一舉拿下長安,由諸葛亮率領大軍由斜谷趕到長安支援。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凶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從現在開始魏延認為諸葛亮過分謹慎。後人也以此作為魏延之後謀反的理由之一。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採用的原因是,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涼州。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向來以穩重為主,司馬懿中空城計也是認為「孔明從不用險」,作為一個戰略家和軍事家,天天看著那片地圖,能不想到奇襲子午谷的想法嗎?
1、魏延五千精兵快速到達長安
2、長安守軍是個弱智,被魏延三習五除下立刻滅掉;
3、諸葛亮大軍迅速由斜谷支援魏延,達成雙髮夾擊之勢。
所謂奇襲,講究的就是一個快!
所以第一個條件中魏延的五千精兵不能帶太多的輜重,不然一來行軍緩慢,二來時間長了敵人的斥候會發現你的,長安那邊也會加固防務;
奇襲就是敵方沒有準備,但是當時長安的守將是誰呢?是夏侯懋!夏侯懋又不是個傻子,能讓魏延輕輕鬆鬆的拿下長安,即使魏延勇猛果敢,將第二個條件實現。
那第三個條件呢,孔明這邊可是浩浩蕩蕩的大軍啊,要想從斜谷穿插到魏國的防線中,難道是多大你魏延知道嗎?
所以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少,不然魏延這五千精兵就被魏軍包餃子了。
這個時候就有網友開始噴了,五千精兵人數也不多啊,出奇制勝萬一成功呢,至少也應該搏一搏。
您可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
據統計,在蜀漢滅國之時,全國的總人數是38萬戶94萬人口。孔明在北伐的時候人口肯定沒有這麼多,所以歷次北伐動兵,兵力從不多過十萬,這十萬里精兵有多少?五千精兵是什麼地位?全國人口的1/200分之一啊,為了撞個大運白白送掉?
退一萬步講,即使拿下長安,又如何呢?曹魏的戰略縱深您看看下面這張地圖就明白了。
即使拿下長安,曹魏的大軍也會分分鐘鐘的再次奪回。馬超當年也拿過長安,還不是在潼關被曹操給按住了。這個時期已經不是關羽還在的那個時候了,蜀國本來國力就不濟,大將的也少的可憐;曹魏那邊可是人強馬壯,分分鐘鍾完虐奪回長安。
所以,諸葛亮最後的北伐計劃,其實並不是為了攻克長安,滅掉魏國。以當時的局勢,諸葛亮是瞭解這個的,蜀國吃不掉整個魏國。
戰爭的意義從來就只有兩個:一個是奪取利益,一個是轉移國內矛盾。
諸葛亮北伐更多的目的在於騷擾魏軍,轉移國內矛盾,畢竟四川這個地方是自己奪下來的;再使其不能在涼州雍州解甲,魏國始終緊張於他的出征。
如果北伐成功自然好,若不能,至少可以讓魏國頭疼,自己也能平安回去。諸葛在《隆中對》裡早說過了,北伐成功的先決條件是中原有變,所以他大多數的進攻,都是以攻為守的牽制,而不是沒等到機會,就一股腦下狠注賭一把,你死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