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十常侍和朝中大臣的對立日益明顯,當時掌握大權的大將軍何進出了一個昏招,那就是召地方諸侯進京試圖共誅十常侍。這一舉措揭開了漢末天下大亂的序幕。董卓進京後倒行逆施引起天下諸侯起兵討伐之,在連番交戰不利的情況下,董卓選擇放棄洛陽,遷都長安。歷來對董卓遷都長安的原因說法很多,主要都集中在說董卓是為了避開關東諸侯的兵鋒才選擇遷都的,其實仔細分析下當時的情形,背後的原因還真不少,沒有表面看來那麼簡單。
第一,避開討董聯盟的兵鋒是最直接的原因。雖然沒有三國演義上說的十八路諸侯,但討董聯盟加起來差不多也有11路人馬,這給當時在洛陽兵力不足的董卓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而且幾番交戰下來,連續失利,特別是孫堅給董卓的壓力最大,他手下的大將華雄和呂布連續敗於孫堅之手。說董卓被孫堅打怕了,不得不遷都長安有點關係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全部和主要的原因。在當時的情形之下,選擇避開討董聯盟的兵鋒遷都長安對董卓來說是個很好的選擇。
第二,董卓長於涼州,手下士卒大部分都是涼州鐵騎,長安西北方向就是隴西和涼州,靠近自己的大本營,加上從洛陽西進長安,路上關卡關隘很多,易守難攻,從他遷都的一路的防守安排可以看出來:董越駐紮黽池,段煨駐紮華陰,中牛輔駐紮安邑。關東群雄想要殺進長安,絕非易事。
第三,他的大本營這時候並不安穩。韓遂,馬騰,邊章等人持續在涼州叛亂,而且持續的時間比較長,董卓歷來視涼州為自己的大後方,馬騰等人的叛亂給他帶來了很大的隱患。遷都長安在把關東群雄擋在函谷關之外時,他也可以集中精力和兵力對付韓遂和馬騰等人。
第四,黃巾起義雖然被東漢朝廷鎮壓,但是各地的反抗並沒有停止,黃巾餘部仍然很活躍,特別是離洛陽不遠河東一帶的白波軍給董卓造成不少的困擾,分散了董卓不小的兵力,同時要對付關東群雄和白波軍,董卓力有不逮,所以他選擇了退讓遷都,既是避開關東群雄,也是為了避開白波軍。
第五,和日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同一個道理,當時漢室還是有一定號召力的,董卓有天子在手站在大義的高度,可立於不敗之地。洛陽成為東漢皇都已經很長時間,世家大族的利益盤根交錯。遷都長安,可以打破舊秩序,建立新秩序。在靠近自己的實力範圍,董卓更可以為所欲為,而不至於在洛陽幹點出格的事就要受到掣肘,放不開手腳。
第六,董卓大軍耗費很多,錢糧缺少嚴重不足,藉著遷都的機會,把洛陽富戶一同遷往長安,可以有更好的借口可以搜集民間財富以充作軍用。
所以,對董卓來說,放棄洛陽遷都長安實在是他當時最好的選擇,但是對於東漢朝廷來說卻並非如此,遷都長安進一步削弱了漢室的影響力,從這一刻開始,漢室只是一個符號,一個被諸侯們利用的工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