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三國時期的荊州,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荊州在三國爭霸時所處的位置非常重要,魏蜀吳三方在此博弈,在此拚殺,寸土必爭。由其是,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爆發時,三方的最高層更是把鬥智鬥勇演義的精彩紛呈。
然而,蜀漢的諸葛亮和龐統對於荊州卻有著兩種表面看來截然不同的看法。
從<<隆中對>>所表述的意向和諸葛亮對後來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不勸阻的態度,這兩方面分析。諸葛亮是不主張丟失荊州這個戰略要地的。
其中的緣由,不能不說,諸葛亮戰略眼光的高瞻遠矚。劉備和諸葛亮終其一生的本意就是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大漢王朝,所以才有了諸葛亮一次次勞師遠征的北伐,直至把自已累死在五丈原,讓後人感慨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愴結局。
而北伐的不成功除了國力強弱等原因外,出兵道路的艱難,以及由此帶來的糧草運輸的不濟也占很大一部分的主因。荊州在手的話,在一定程度上將會緩解這些困難,而且,兵分兩路的夾擊,給曹魏帶來的壓力將會更大更強。
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講,諸葛亮對荊州得失的戰略眼光都是高遠的。諸葛亮失誤的地方,是對孫劉聯盟的牢固性考慮的有些理想化,低估了孫權對荊州志在必得的決心。
龐統是一個奇才,他短暫的一生也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龐統認為荊州是四戰之地,經過戰爭的蹂躪,荊州己經成了荒蕪之地,所以,荊州對於劉備的大業沒有更大的幫助了。劉備的工作重心應該放在益州。
雖然,龐統的戰略眼光不如諸葛亮,畢竟,龐統的才能也非同小可,對劉備的戰略意圖,同樣也是瞭如指掌,從他本人的思想出法,他也不會讓劉備苟安於西川。那麼,龐統怎麼會短視到忽略荊州在未來統一大業的重要作用呢?
其實,龐統的原意並非是棄荊州而不要,而是認為這一階段的工作重心在益州。
龐統的一貫作法是奇和偏激,也就是說,龐統的戰略意圖是急功近利,而非長遠之計。這恰恰是謀士參謀和政治家的區別之處。
這個時候,作為最高領導者的劉備在本該顯示出領導者高瞻遠矚的領導藝術時,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不能權衡下屬提出某種策略的利與弊,從而從中提出自已更切實際的策略。
諸葛亮和龐統對荊州的取與捨並不矛盾,如果,把它們雜揉到一塊,再加以提純,未嘗不會產生更高明的策略來。可惜,劉備並不俱備這種能力。
從荊州丟失,關羽被殺後,劉備的態度和作法上來看,他更傾向於諸葛亮的意見,保荊州。然而,從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開始到被殺,劉備卻無一絲一毫的指導意見和一兵一卒的支援,給後人的感覺是無動與衷和作壁上觀。因此,蜀漢的結局如此,也就不讓人感到突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