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最牛武將,我們的關二爺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關二爺不光一生為了興復漢室的崇高理想拋頭顱灑熱血,而且還兼著剃頭匠祖師爺、財神爺多項工作。歷史上沒有一個武將能夠達到關羽的地位,在全國各地供奉關羽的廟宇有25000多座,關羽的封號從最初的「昭烈武安王」、「義勇武安王」發展到鼎盛時期竟然長達26個字。但其實關羽的形象在一開始也不是義薄雲天,可以說關羽是人為造神的產物。
三國軍閥征伐、割據分裂的社會時局催生了一代英雄人物的出現,關羽,在其死後並沒有立刻得到後世如此「封王封聖」的殊榮,包括當時的史學家陳壽對其也有過「剛而自矜」的 負面評價。直至隋唐,關羽「武聖」政治角色建構之萌芽漸興,宋時期則方興未艾,經元明時期的醞釀深化,到明清時期已而達到頂峰。但是三國時期武將如雲名帥如雨,為何僅關羽能夠在千餘年的中國歷史的中不斷得被建構成為一個完美的角色代表呢?
其實將關羽塑造成「忠義」的代言人是每個朝代的統治者讓社會維持穩定的一種方式。權力階層從維護自己統治需要的思想出發,以民間廣泛流傳的關羽「忠義」形象為楷模推出,告訴大家都要學習關二爺的忠肝義膽,千萬不能造反。民間流行的偶像崇拜必須要經過官方的承認才能做到全國聞名,而關羽就獲得了官方統治者的認同,獲得了封建官僚統治者的正式封謚,統治階級將他作為教化民眾的工具。
關羽作為一名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他的生平和事跡都已經被世人戴上了神秘的面紗,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被認為是人們的保護神。據東山縣現存最早的石碑 《丁建銅城關王廟記》載:「國朝洪武之二十年,城銅山,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護官兵,官兵賴之」。"關羽政治角色不斷地建構正是這種祖先崇拜的繼續發展,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成為了他們精神上的依賴。
佛教是最早將關公納入「教派神衹」的宗教,這一方面取決於佛教要靠關羽的聲勢來擴大傳播的範圍。關公被佛教封為伽藍菩薩後,各地的佛寺都紛紛效仿,供奉關公的神像,關公在佛教的世界裡有著不可磨滅的權威。儒家崇奉關公在於關公被塑造了有著溫文儒雅的一面
不少關帝廟中關羽的形象是手持《春秋》。道教對關羽形象的重視始於北宋,北宋統治者尊崇道教,自然也就對這一道教聖君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對關羽進行多次的封謚,從「顯烈王」到「忠惠公」再到「崇寧真君」。受道教的影響,解州(關羽故里)及全國的許多的關廟基本上都是道觀的建築風格,而且也都是由道士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