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多智近乎妖」的話,那麼正史當中的郭嘉就是多智近乎仙了。出生在中原穎川的他,少年時已有遠見,預見漢末天下將會大亂,弱冠之年時就秘密結交英傑,期間曾經見過當時四世三公的袁紹,卻深感此人並非結束天下戰亂的明君,於是郭嘉沒有選擇跟隨袁紹。
之後荀彧向求賢若渴的曹操推薦了郭嘉,兩人相談甚歡。曹操說道:「使吾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郭嘉也感歎曹操才是自己應該跟隨的明君,相比於演義中杜撰的三顧茅廬,郭嘉和曹操的相遇,更稱得上是文王和姜太公的翻版。當時,郭嘉年僅26歲,巧合的是,和諸葛亮遇到劉備時的年紀一樣。
董卓覆滅之後,中國北方陷入了軍閥混戰的時代。亂世中的郭嘉,就像一面可以看透未來的鏡子,摸透了所有曹操競爭對手的心理,當時劉備來投奔曹操,郭嘉就一眼看出一無所有的劉備將來必定是曹操爭取天下的最大敵手,他向曹操建議將劉備軟禁,以防將來放虎歸山。當時曹操以人心不穩為由並沒有聽從郭嘉,從後來的結果來說,劉備確實成為曹操統一天下的最大阻礙。
官渡之戰前,郭嘉分析了袁紹的為人:「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這幾乎成為歷史上對袁紹最客觀的評價,正是這樣的論斷,振奮了曹軍的士氣。本著對袁紹心理透徹的拿捏,最終促成了官渡之戰袁紹的全線敗退,經此一戰,曹操直接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不但對面前的敵人有著深刻的理解,哪怕是潛在的敵人,郭嘉也有著準確的判斷。當曹操在前線和袁紹對壘,一度對於江東孫策不放心,郭嘉則說:「孫策不足懼也,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孫策,果不其然死於刺客之手,當後人感歎孫伯符不死,當取中原時,也應該感歎郭嘉真乃鬼才也。
郭嘉最出彩的建議是在曹操征烏桓時提出的,當時曹操擔心自己北上以後,在荊州的劉表會偷襲許都,郭嘉則說:劉表忌憚劉備的能力,不可能聽取劉備的建議,如果此刻不北上掃滅烏桓,日後我們南下還沒法避免後院失火。曹操聽後決心一鼓作氣,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最後一步,只是誰也沒想到,這竟成為郭嘉的絕唱,在返回途中,郭嘉病逝,年僅37歲。
毫無疑問,曹操受到的打擊是最大的,他本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托付給郭嘉,結果這個放蕩不羈的鬼才,就此離曹操而去。曹魏集團在經歷了大勝之後,也迎來了軍事上的黑暗時期,之後的赤壁之戰和漢中之戰,曹操徹底地敗給了孫劉兩家,也讓曹操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在天下大勢已定的時候,一個人的生與死不會對局勢產生什麼影響,就像張角是否病逝,也不能改變黃巾軍覆滅的結果。但是當天下局勢決定於分毫之間的時候,郭嘉的離世,成了曹操之後失策的一個原因,但是反過來說,那個燃燒完自己的郭嘉,其實已經沒有遺憾了,留下的空白,反而給了後人更多褒獎他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