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最後被司馬懿奪權的真相是什麼?罪魁禍首是誰?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芳最後被司馬懿奪權的真相是什麼?罪魁禍首是誰?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墓,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按理來說,高平陵事變時,距離曹丕去世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為何還說曹丕應該對此負責呢?我認為應該主要源於以下兩個方面原因:

原因之一:司馬懿在曹丕手中開始得到重用

由於《三國演義》的原因,使我們始終認為司馬懿在曹操手中不得重用,是因為曹操對司馬懿有防範之心,其實這只是一方面原因,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司馬懿資歷過淺。在我們印象中,司馬懿似乎一出場年齡就已經很大了,實際則不然,司馬懿不過比曹丕大了8歲而已。

司馬懿初次入仕是在建安六年(201年),而正式入仕則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擔任丞相之後,且是被曹操強行徵召到手下的,原因是司馬懿認為曹操乃宦官之後,不想在其手下為官。此後,司馬懿奉命與曹丕往來游處,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

從時間來看,司馬懿入仕時間顯然較晚,曹操當時身邊已經是人才濟濟,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輔政班底,文有荀彧、程昱、賈詡等智囊,武有曹氏、夏後氏宗族以及五子良將等猛將。這也是司馬懿很難獲得重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曹操晚年,為了爭奪繼承人的位置,曹丕和曹植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權力圈子明爭暗鬥。因長期與曹丕來往的原因,司馬懿自然就成了曹丕一派,而除了司馬懿之外,擁護曹丕的還有賈詡、崔琰、陳群、桓階、邢頤、吳質等人,而擁護曹植的則有丁儀、丁廙、楊修、孔桂、楊俊、賈逵、邯鄲淳等人。

曹操去世,曹丕繼位之後,由於擁有了「從龍之功」,司馬懿自然開始得到重用,被封為河津亭侯,擔任丞相長史。而在曹丕坐上皇帝寶座後,司馬懿便被任命為了尚書,不久後轉任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同時,隨著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將漸漸老去,使得僅比曹丕大8歲的司馬懿有了極大的成長空間,這也是司馬家族之後能夠迅速崛起的一個關鍵所在。

原因之二:曹丕對宗族和外戚勢力打擊過於嚴重

或許由於曾經與曹植爭奪繼承人的原因,亦或許曹丕汲取了兩漢時期外戚、宗室干政的弊端,曹丕在位期間,對曹氏宗親和外戚防範極為嚴密,這雖然一定程度加強了皇權,但也使得曹氏宗親勢力在朝中的影響力和權力都開始急速縮水。

曹丕登基之後,明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也就是說大臣們不得隨意向太后奏事,太后、皇后家族成員不得擔任輔政大臣,且不允許無功享受封土之爵(列侯以上爵位),這嚴格限制了外戚的權力。

同時,大肆削奪藩王權力,命令他們無事不得進入京師洛陽。同時下令對各地藩王的封地時常進行變更,且將其治權和兵權全部收回,並在各封國設立防輔,監國謁者,負責監視藩王,這使得曹氏藩王不但沒有了權勢,而且連行動都受到限制,簡直形同圈禁。

曹丕的一系列政策,雖然使得曹魏並未像兩漢那樣,發生外戚、諸侯作亂事件,但也使得宗親勢力日漸單薄,在日後司馬家族篡權時,根本無力阻止和對抗。說句題外話,西晉時期的司馬炎則汲取了曹丕的教訓,大封宗族勢力,結果又釀成了「八王之亂」。可見,平衡才是最穩定的,走極端很容易釀成大禍。

更為致命的是,曹氏遇到了東漢一樣的問題,那就是皇帝太過短命,而司馬懿又太過命長,曹丕去世時不過40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而曹叡去世的時候更是只有36歲。結果,在司馬懿成功熬死了兩代君王,在曾經的功勳大臣又相繼去世的情況下,司馬氏的力量立即便凸顯了出來,曹叡雖然提拔了曹爽,但畢竟根基太淺。

綜上所述,雖然司馬懿奪權發生在曹芳執政時期,但曹丕對此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