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兩漢三國時期以後,古人就將蹴鞠發展成了什麼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自兩漢三國時期以後,古人就將蹴鞠發展成了什麼樣?

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民俗體育活動,在古代,「蹴鞠」又叫「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距今二千三百年前,戰國時期齊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時,在齊國都城鳊——臨淄,蹴鞠運動廣泛開展,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賽制、規模和群眾基礎,已初步形成一種運動項目。由此可知,世界足球運動起源於臨淄。早在戰國時期漢族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遊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兩漢三國蹴鞠

兩漢三國時期,蹴鞠發展較快。首先,娛樂性蹴鞠得以繼承。有「康莊馳逐,窮巷踏鞠」,「上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的記載。其次,出現了表演性蹴鞠。表演性蹴鞠是在鼓樂伴奏下進行以腳、膝、肩、頭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從漢畫像石上所描繪的蹴鞠表演看,有單人蹴1鞠、單人蹴2鞠、雙人邊擊鼓邊蹴鞠等形式;有足踢、膝頂、雙腿齊飛、單足停鞠、躍起後勾等技術動作。有人稱之為「蹴鞠舞」,是百戲中的重要節目。

第三,出現了競賽性蹴鞠。這種蹴鞠一般設有鞠場,鞠場呈長方形,一般為東西向,設有坐南面北供觀賞的大殿,四周有圍牆,稱為「鞠城」。具體的蹴鞠方法在東漢李尤的《鞠城銘》有所說明:「圓鞠方牆,仿象陰陽。法月沖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猶然,況乎執機!」

第四、蹴鞠開始用於軍中練兵。劉向《別錄》中說:「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蹴鞠除象徵「兵勢」、有訓練武士的作用外,也用於豐富軍中生活,使戰士保持良好的體力和情緒。「今軍無事,就使蹴鞠」,就是後者的反映。漢代班固把古代足球列入兵家技巧類,並稱:「以立攻守之勝者也。」唐朝顏師古注云:「蹴鞠,陳力之事,故附於兵法焉。」

唐宋蹴鞠

如果說漢代是蹴鞠文化發展的一個高潮的話,那麼唐宋則是蹴鞠文化發展的第二個高潮。首先,充氣球的出現。蹴鞠從最初使用塞滿毛髮的實心球,唐代以後則出現充氣球(一說南朝以後就出現了充氣球)。唐代仲無頗的《氣毬賦》:「氣之為球,合而成質。俾騰躍而攸利,在吹噓而取實。盡心規矩,初因方以致圓;假手彌縫,終使滿而不溢。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門而無必。時也廣場春霽,寒食景妍。交爭競逐,馳突喧闐。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圓。」第二、球門的出現。馬端臨在《文獻通考·樂考二十》中說:「蹴毬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毬。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