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若稱帝 楚漢之爭將成三國鼎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韓信若稱帝 楚漢之爭將成三國鼎立?

易中天在評歷史人物時曾講過韓信,說他為什麼不和項羽、劉邦三分天下,是因「婦人之仁」。也還有一些別的人的論說,多歸之於韓信主觀上沒有準備三分天下的決心、意志或缺乏政治頭腦等。這些說法對嗎?按當時情況看,沒有出現「三國」,至少有兩種解釋:一是韓信思想中充滿了「婦人之仁」之類愚蠢想法,而失去了良機;另一種可能則是韓信審時度勢,認為脫離劉邦自成第三勢力是不可能的,因而放棄了。竊以為第二種可能性要比第一種可能性大。

韓信脫離劉邦自成一系的時機應該在項羽和劉邦相持,誰也無法取勝,而他正好消滅了項羽派去攻他的龍且大軍,兵力大增時。這時有兩人勸說他:一是項羽派去的武涉,韓信拒絕了,這很正常,說客是為項羽的利益而來的,項羽終究是敵國。另一人則是蒯徹(即蒯通),沒有其他背景,從其說辭中看也確是從韓信的利益出發的。

蒯徹勸說韓信脫離劉邦,鼎足天下。其說辭要點有四:一是楚漢相拒三年,誰也無力取勝,韓信的軍力就成了決定性因素,「二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二是人生多欲,人心難測,不能信任劉邦,以原來是刎頸之交的張耳、陳余後成為死敵為例說明;三是「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以勾踐、文仲、范蠡為例說明;四是時機難得易失,不能猶豫。其邏輯性極強,所舉例子也很恰當。以韓信之智,絕不會不明白。

在蒯徹講了前三點,韓信想了幾天後,決定還是留在劉邦手下。這是韓信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嗎?韓信是常勝將軍,決不會有需要決斷時猶豫不決的毛病。不能想像韓信用了幾天時間,只是因為「婦人之仁」而不知該怎能麼辦。

這幾天在幹什麼?很可能是在考慮分析蒯徹之計是否可行。韓信在初見劉邦時,曾為之分析項羽優點弱點,十分中肯,可見韓信絕非除了打仗不明白別事的呆子。能為常勝將軍,必定能準確地分析瞭解敵方將領和我方人員,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韓信會不瞭解劉邦嗎?不可能。蒯徹所說確打動了他,他沒有一口回絕,而是去考慮。韓信一生作戰從沒敗過,這說明他是非常謹慎的人,不是冒失鬼,不可能成功的事他是不做的。

韓信仔細考慮後,認識到他由劉邦麾下獨立出去的風險太大,不大可能成功,這樣蒯徹再勸他不要失時機之類說法也就沒有用了。至於韓信說劉邦對他有恩之類的話當然沒錯,但在那個戰亂年代,相對於人們的利慾來說,恩情的作用只是一張遮羞的薄布。如果恩情能起那樣重要作用,韓信就不會要劉邦承認他為假齊王,也不會在垓下之戰前劉邦沒正式封他為王他就不發兵。沒有歷史記載可以證明這樣的判斷,但是從情理上講,這樣說是最合理的。

問題在於當時韓信兵力那樣強,似乎他想三分天下是沒有什麼人能擋住他的,為什麼他會可能認為不成功呢?這就是劉邦的厲害之處:劉邦善於「將將」。

劉邦曾問過韓信關於帶多少兵的問題,韓信說劉邦只能帶十萬人,而自己是多多益善。劉邦問他,為什麼我能擒你。韓信回答說:「陛下不能將兵而能將將」,而且這種能力是「天授非人力也」。什麼是「將將」,不能簡單地解釋為能指揮將軍們打仗,也不能只歸結於知人善用和胡蘿蔔加大棒,至少還包含著控制將領的能力。成功的君主都應該有「將將」的能力的:能識人、用人、控制人。這可不像易中天說的是很簡單的事,從古到今能做好這些的人並不多,劉邦則是其中的佼佼者。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