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都能暗度陳倉,諸葛亮北伐為何只能選擇六出祁山?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韓信都能暗度陳倉,諸葛亮北伐為何只能選擇六出祁山?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杜甫在成都探訪武侯祠後,懷著深深的敬意與遺憾,為諸葛亮寫下的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千百年來傳唱不絕。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劉備在章武三年(223年)去世,臨終前將天下大事以及幼子托付給諸葛亮,說:「您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將來一定可以成就大事(一統天下興復漢室),如果我的孩子不成器,那麼就請您自取君位。」諸葛亮哭泣著說:「臣一定竭盡全力,報效漢室,至死方休!」

在經過數年休養生息,將夷陵之戰失敗以及劉備去世所帶來的隱患都消除以後,諸葛亮為了劉備臨終前的這個囑咐(終定大事),開始了不停地北伐。

這是一個注定悲壯的征程,在正史上諸葛亮一共北伐了5次,震動天下,但戰果寥寥,儘管丞相以經天緯地之才而竭盡全力,多次「出師」,終究「未捷」,最終病逝於五丈原,演義中將其演繹為「六出祁山」,由此為世人熟知。

劉備與諸葛亮等人之所以聚到一起,是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理想,那就是「興復漢室」,他們夢想著像創建漢朝的劉邦一樣,從蜀地出發,再造一段大漢的傳奇,但他們注定無法成功。

在前206年,率先進入關中的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封地在巴、蜀、漢中,同時項羽還封著名將領章邯為雍王駐守關中,以此來遏制劉邦。

巴蜀之地如今雖然是著名的「天府之國」,但在當時卻頗為偏遠,並且地理位置也很是險惡,李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不僅僅是對於那些入蜀的人而言,同時對出蜀的人也是如此,項羽將劉邦封到蜀地,就是想要讓他一輩子都待在那裡出不來。

想要從北方進入蜀地,那就得攀越秦嶺,而秦嶺作為中國著名的崇山峻嶺,想要攀越那自然是難度重重的,只有五條路可供選擇,那就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祁山道。

這五條路中,子午道路況非常差,道路極其窄,不僅狹隘而且還非常險峻,不管你多少人過去,都得堵在路上,而且只要對方在另一邊有一千來個人等著,那你要不是項羽那樣厲害的人物,是百分之一百闖不出去的,哪怕就算是項羽到了,估計能夠闖出去的可能性也就百分之一。

至於儻駱道,那比子午道更加凶險,很多情況下根本就沒有路,單人還可以翻越河谷走,大部隊想要過去的話完全不可能,哪怕是項羽帶隊也百分之一百過不去,因此蜀地軍隊想要出去爭奪天下,能夠走的路就只有褒斜道、陳倉道以及著名的祁山道。

當時劉邦進入蜀地時走的是褒斜道,褒斜道的路況雖然比子午道、儻駱道好一點,但其實也相當凶險,最為典型的就是「棧道」的存在。

相信很多北方的朋友都沒有見過棧道,無法理解那是怎樣的存在,在攀越秦嶺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是峭壁,根本無路可走,人們就在峭壁上開鑿出一些孔洞,插入木棍支撐,並在木棍上鋪上木板,這就是所謂「棧道」,褒斜道的大部分都是由棧道組成的,也可見其凶險的。

劉邦入蜀時聽從張良的建議,將走過的棧道部分燒燬,以此來麻痺項羽,表示:「以後我就不跟你們玩了,你們不要來找我,我也不會出來找你們」,項羽在得到消息以後自然是大喜過望,放鬆了對劉邦的警惕。

不過劉邦沒多久就出來了,由大將軍韓信指揮,開始了歷史上極其著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表面上是在褒斜道修那些被燒燬的棧道,實際上卻兵分三路,曹參、樊噲帶人走祁山道,灌英帶人走子午道,自己帶主力走陳倉道。

當時受項羽嚴命遏制劉邦的章邯,其實也沒有就在褒斜道另一側看著漢軍修工程,而是在各個道路的出口處都嚴密佈防,但這樣一來就無法抵擋住韓信的主力出擊了。

韓信之所以要帶著主力走陳倉道,是因為這條道在當時是最容易走的,它可以通過漢水與嘉陵江,將士兵以及軍需源源不斷地運送出去,這才讓章邯瞬間吃了大虧,也讓韓信一下子就打破了項羽的封印,為劉邦獲勝贏得了先手。

後來諸葛亮北伐時,主要走的是岐山道,所以演義中說他是「六出岐山」, 主要精力都放在死磕岐山道上了。

首次北伐時,諸葛亮派趙雲率領一部分人馬到斜谷道(褒斜道)那裡晃悠,以此迷惑曹魏,自己則帶著人馬去打岐山,本已震動天下,卻因馬謖失去了街亭,讓曹魏兵馬得以長驅直入,所以不得不虎頭蛇尾地撤退,也就是這次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說讓自己帶一支人馬走子午谷奇襲長安,但被諸葛亮否定了,因為成功可能性實在太低。

後來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又試著走過陳倉道,但幾萬人硬是沒打下數千人,不得不撤退,後來又再走過岐山道,反正就是各種方法都用盡了,除了最為凶險的子午道、儻駱道沒走外,其它各種各樣的方法都用過,但最終結局都不盡人意。

為何當年韓信出蜀就那麼容易,而諸葛亮就這麼難呢?真是因為諸葛亮的水平不如韓信太多嗎?其實這裡有著一個自然地理環境的改變,我們常說「滄海桑田」,西漢開國到東漢末年,四百年裡尚且沒有滄海變成桑田的變化,但是卻有湖泊消失、河道改向的變化。

前面說過韓信帶主力出陳倉,是因為可以走水路運兵運糧,因為那時候有個蓄水量巨大的天池大澤將漢水與嘉陵江連接起來,同時天池大澤還起到了調節河流流速的作用,讓漢水與嘉陵江的流速變得平緩,因此那時候他對外出兵時,可以大規模利用船隻。

船隻運輸與陸路運輸的區別是非常大的,船隻載貨量非常龐大,並且速度也快,更重要的是消耗也少,秦漢時候的船隻可以載上50個人以及他們三個月所需要的糧食。

走陸路的話那就得靠人背肩扛,尤其是蜀地那樣險峻的道路,哪怕是有牛馬也用不上,一個人本身能運的糧食就有限,他在路上也每頓都得消耗糧食,可能在家裡帶著兩百斤糧食出發,走兩個月路上消耗了90斤,給前線送去20斤,他再帶著90斤糧食回家路上吃,這個消耗就太大了。

諸葛亮後來好幾次北伐都已經牢牢佔據上風,但都無奈退兵,原因就是「糧盡而返」,為了解決這個糧食運輸的問題,諸葛亮後來專門發明了「木牛流馬」,還在曹魏地界進行屯田等等一系列活動,奈何已經回天乏力了,因為他已經失去了水路運輸這個條件,只能靠著人力肩挑背扛地搞陸路運輸,因為那時候天池大澤已經消失了。

在公元前186年,也就是劉邦去世後的第十年,現在的陝西略陽、寧強一帶爆發了大地震,影響範圍極其廣泛,造成了漢王山一帶山脈的山體大面積滑坡,甚至於阻斷了漢水,那些堆積的山石在漢水上游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天然壩體,將漢水截斷成了西漢水和漢水兩條河。

同時原本的天池大澤消失,漢水與嘉陵江之間也失去了聯繫,同樣由於天澤大澤消失的緣故,它原本調節河流流量與流速的功能也隨之消失,西漢水、漢水以及嘉陵江的流速變得極為湍急,諸葛亮不僅無法通過水路出去,甚至連在下游也無法運用水路運輸糧食,因此在北伐過程中一直有著龐大的糧食壓力,並且最後都沒有得到解決。

劉備、諸葛亮等人聚在一起,是要向劉邦學習,要興復大漢,然而儘管同樣是被困在蜀地,他們所面臨的環境卻是截然不同的,因此韓信可以從容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但沒了水運加持的諸葛亮,卻被牢牢封印在了那崇山峻嶺之間。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