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三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在三國的局面還沒有形成的時候,便已經出現了非常多的能人,比如後來成為曹魏第一著名將領的張遼。在這之前,張遼曾經效忠於呂布,還曾經與曹操劉備交戰,為人也是有勇有謀。那麼,他後來是如何成為曹操的將領,成為曹魏第一著名將領的呢?張遼對於曹魏又做出過什麼樣的貢獻嗎?
張遼是個降將,之前在呂布手下效命,並數次與曹操交戰,劉備更是其手下敗將。雖然從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呂溫侯濮陽破曹操》出場到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被俘前,張遼一言未發,但關羽卻看出了張遼的兩大優點。第一是張遼的忠義,第二是張遼的武藝。下邳一戰,呂布全軍覆沒,張遼成了階下囚。與呂布搖尾乞憐、哀求活命不同,張遼破口大罵,懊悔「當日火不大,不曾燒死你這國賊」(見第十九回)。曹操大怒,拔出佩劍,欲親手殺死張遼。關羽和劉備連忙求情,這才保住了張遼的性命。從此,張遼成了曹操手下的一員戰將。
作為一員戰將,張遼有哪些特點呢?從第十回到第十九回中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戰例。雖然他參與了官渡之戰、遼東之戰和赤壁之戰,但除了斬殺蹋頓、射傷黃蓋之外,並無出彩之處。如果不是關羽曾經對張飛說過「此人武藝不在你我之下」這樣的話語,讀者們大都會將其歸類於與典韋、許褚一樣的猛將,僅會憑自己高超的武藝單打獨鬥,這樣的將領在曹軍之中比比皆是,毫無特點可言。不過,隨著戰事的深入,張遼的特點逐漸得到了展現,並成了《三國演義》曹軍將領中的第一著名將領。
張遼的第一個特點是「狠」。這在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當時,孫權圍攻合肥,雙方在合肥城外擺開陣勢進行決戰。張遼「縱馬當先,專搦孫權決戰」。一個「專」字道出了張遼的心思:擒賊先擒王。孫權圍攻合肥已久,又有程普率部前來增援,兵力超出張遼數倍。想要擊敗敵軍,最好的辦法自然是消滅敵軍主帥。這可以看出張遼之「狠」。太史慈眼看張遼直奔孫權而去,自然不會袖手旁觀,挺槍驟馬與張遼交鋒。雙方激戰七八十合,不分勝負。太史慈是東吳著名將領,當年大戰孫策,威震江東。張遼與之鏖戰七八十合,這也印證了當初關羽所說的「此人武藝不在你我之下」,說明張遼武藝高強,體現了張遼的第二個特點:勇。
二人交戰的同時,曹軍將領李典、樂進又與東吳將領宋謙、賈華交戰。宋謙被李典射中心窩落馬。太史慈見有本方將領落馬,棄了張遼「望本陣便回」,張遼率兵掩殺,敵軍陣腳大亂。看到四散奔走,張遼不忘「擒賊先擒王」的初衷,繼續追擊孫權。幸虧程普及時趕到,孫權才倖免於難。主帥落荒而逃,士兵自然毫無鬥志,很快便被張遼殺得落花流水。
張遼大勝而回,犒賞三軍,同時又頒布了一道命令,「不許解甲宿睡」。左右不知何故,都在發牢騷:「今日全勝,吳兵遠遁,將軍何不卸甲安息?」張遼回答:「非也。為將之道:勿以勝為喜,勿以敗為憂。倘吳兵度我無備,乘虛攻擊,何以應之?今夜防備,當比每夜更加謹慎。」這又體現了張遼的第三個特點:慎。勝不驕,敗不餒,是一名優秀將領的必備素質。面對孫權的優勢兵力,張遼沒有麻痺大意,隨時準備應付新的挑戰。
果然,太史慈向孫權提出建議;「某手下有一人,姓戈,名定,與張遼手下養馬後槽是弟兄,後槽被責懷怨,今晚使人報來,舉火為號,刺殺張遼,以報宋謙之仇。某請引兵為外應。」就在張遼吩咐手下不得解甲宿睡之時,戈定等人便在後寨放火。張遼的命令還來不及得到貫徹就已經出事了。
後寨火起,烈焰騰空,耳邊「一片聲叫反」,急報軍情的手下絡繹不絕。左右驚慌失措,紛紛叫喊:「喊聲甚急,可往觀之。」此時,張遼並沒有慌了手腳。「張遼出帳上馬,喚親從將校十數人,當道而立」。張遼這是做什麼?他是在觀察,在分析,在判斷。這就體現張遼的第四個特點:定,聞變而不亂,頭腦冷靜。很快,張遼便得出了自己的結論:「豈有一城皆反者?此是造反之人,故驚軍士耳。」這是對局勢的一個準確判斷。隨即,張遼下令「如亂者先斬」,這是穩定軍心,是對突發事件的正確處理。
沒過一會兒,李典將戈定等人抓住,證明張遼的判斷和部署是正確無誤的。不過,險情並沒有排除。城外的太史慈不知戈定等人的叛亂已被張遼化解,仍然按照原定計劃在城外接應。一時間「只聽得城門外鳴鑼擊鼓,喊聲大震」。儘管城內局勢已經穩定,太史慈的接應起不到絲毫作用,但張遼卻抓住時機,認為「此是吳兵外應」,決定趁此良機擊敗敵軍。於是,張遼「令人於城門內放起一把火,眾皆叫反,大開城門,放下吊橋」。
這體現了張遼的第五個特點:謀,因勢利導,將計就計。太史慈不知是計,以為戈定等人的叛亂成功,挺槍縱馬先入,這就正中了張遼的圈套。「城上一聲炮響,亂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數箭。背後李典、樂進殺出,吳兵折其大半,乘勢直趕到寨前」。此役太史慈戰死,孫權撤軍,張遼的合肥保衛戰大獲全勝。如果說此次的合肥之戰僅僅是張遼牛刀小試的話,那麼,接下來發生的第二次合肥之戰則是張遼才能的又一次綜合體現。
曹操遠征漢中,留下張遼、李典、樂進鎮守合肥。孫權攻佔皖城,十萬大軍向合肥推進。此時,曹操命薛悌送來一個木匣,上書曹操親筆的「賊來乃發」(見第六十七回)四個字。木匣內的命令是「若孫權至,張、李二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張遼與李典、樂進商議對策。張遼認為:「主公遠征在外,吳兵以為破我必矣。今可發兵出迎,奮力與戰,折其鋒銳,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李典因與張遼關係不睦,默不作聲。
樂進見此情景,擔心在將帥不和的情況下主動出擊難以取勝,建議堅守不出。張遼說:「公等皆是私意,不顧公事。吾今自出迎敵,決一死戰。」李典被張遼感動,表示願意聽從張遼的指揮,率兵出戰。張遼大喜,說道:「既曼成肯相助,來日引一軍於逍遙津北埋伏:待吳兵殺過來,可先斷小師橋,吾與樂文謙擊之。」一切佈置妥當,就等孫權來犯。
孫權命以呂蒙、甘寧為前隊,自己與凌統居中,其餘將領陸續出發將合肥挺進。呂蒙和甘寧很快與迎戰的樂進交鋒。樂進詐敗,將孫權引入張遼佈置好的包圍圈。張遼、李典殺出直撲孫權。此時孫權的身邊僅有凌統的三百餘騎,兵力單薄。面對曹軍的兇猛進攻,孫權大驚失色,飛馬逃過小師橋,僥倖逃脫。凌統所部三百多人全部戰死,凌統身負重傷。呂蒙、甘寧被殺得打敗,傷亡過半。「殺得江南人人害怕;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
這一仗不僅體現了張遼之前的諸多特點,同時由展現出它的第六個特點:合,群策群力,發揮團隊優勢。這是張遼以弱勝強的關鍵所在。他的這些特點在三國將領當中絕無僅有,真乃曹魏第一著名將領。不過,由於《三國演義》「帝蜀寇魏」的關係,如此著名將領也成不了小說裡的主角,只能甘當綠葉。儘管如此,他智勇兼備的特點依然一覽無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