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物,他足智多謀,魯迅曾稱讚說「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可見其在中國文人心中的地位,然而這樣一個人卻也有失足的時候,他也曾被人忽悠過。
諸葛亮的第一次中計發生在三顧茅廬時:劉備在聽了徐庶和水鏡先生的推薦後,先後三次帶領關羽、張飛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幫助自己實現遠大理想。而諸葛亮得知徐庶向劉備推薦自己後,心中很矛盾。劉備固然是位「仁主」,是「皇叔」,自己輔佐劉備肯定能夠得到重用,但當時劉備手下「文不過孫乾、糜竺、簡雍,武不過關羽、張飛、趙雲」,況且沒有牢固的地盤,沒有強大的軍隊,實力太弱,基礎太差,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難度確實很大,所以諸葛亮心裡猶豫,拿不定主意。
劉備第一次來訪,諸葛亮躲了起來;第二次來訪,諸葛亮出去「閒遊」了。第三次來訪時,諸葛亮乾脆大白天貓在屋裡睡大覺,不肯相見。張飛等的有些不耐煩了,於是想出了一條計謀,故意大聲對關羽說:「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張飛的嗓門高,諸葛亮自然能聽得見,想到張飛是個粗魯漢子,什麼事都能做得出來,況且自己的房子是「草房」,哪裡能經得起用火燒,只好翻身起床,出來拜見劉備,並為劉備的誠心所打動,於是答應跟劉備出山。
諸葛亮跟隨劉備來到荊州,拜見劉表。劉表的大兒子劉琦因「繼母不能相容,性命只在旦夕」問計於劉備,劉備讓他問諸葛亮,諸葛亮藉故推托。到了第二天,劉琦又兩次請求諸葛亮給他出主意,又遭到了拒絕。於是劉琦對諸葛亮說:「琦有一古書,請先生一觀。」乃引孔明登一小樓,孔明曰:「書在何處?」琦泣拜曰:「繼母不見容,琦命在旦夕,先生忍無一言相救乎?」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樓,只見樓梯已撤去。(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諸葛亮說什麼也沒有想到懦弱無能的劉琦會使出這麼一招,如今「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又見劉琦連哭帶跪,甚至還「掣劍欲自刎」,實在是沒有了辦法,只好為劉琦出謀劃策,讓他效仿「重耳在外而安」的例子,「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則可以避禍矣」。不見兔子不撒鷹,劉琦在得到了自己能夠「活命」的良策後,才命人安上梯子,送諸葛亮下樓。
劉備死後,諸葛亮全心致力於北伐中原,委派李嚴負責糧草供應。李嚴的手下都尉苟安因為喜歡喝酒,解送糧米時耽擱了十天,被諸葛亮「杖八十放之」。苟安因此懷恨在心,連夜投降了司馬懿。懿喚入,苟安拜告前事。懿曰:「雖然如此,孔明多謀,汝言難信。汝能為我幹一件大功,吾那時奏准天子,保汝為上將。」安曰:「但有甚事,即當效力。」懿曰:「汝可回成都布散流言,說孔明有怨上之意,早晚欲稱為帝,使汝主召回孔明:即是汝之功矣。」
苟安允諾,逕回成都,見了宦官,布散流言,說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將篡國。宦官聞知大驚,即入內奏帝,細言前事。後主驚訝曰:「似此如之奈何?宦官曰:「可詔還成都,削其兵權,免生叛逆。」後主下詔,宣孔明班師回朝。(三國演義第一百回)西蜀皇帝劉禪聽到諸葛亮想謀反的傳言後,非常擔心,但又沒有證據,在宦官的挑嗦下,只得派使者星夜趕赴諸葛亮的軍營,告訴諸葛亮「眹有機密事,必須與丞相面議」,讓諸葛亮火速回成都。就這樣,諸葛亮在軍事上連戰連捷的大好形勢下,只得服從命令,忍痛割愛的放棄了攻取中原的戰機。
諸葛亮在北伐中遇到的最強硬、最頑固的對手就是司馬懿了,為了拿掉司馬懿這塊難啃的「硬骨頭」,絞盡了腦汁,費盡了心思,誘惑司馬懿出兵對打。但是精明的司馬懿卻「吃一塹,長一智」,甘心「忍辱負重」,不管你諸葛亮再怎麼羞辱、挑戰,我就是堅決不和你交手。軟硬都不吃,司馬懿鐵了心的堅守不出,諸葛亮即使謀略再深,計策再高,也著實沒有辦法。無奈之餘,諸葛亮只得運用「下三濫」的手段,派人把一套「巾幗並婦人縞素之服」連同一封措詞極度羞辱的書信送到司馬懿面前。司馬懿看了女人衣服和書信後,「心中大怒」,這可是對一著名將領軍莫大的嘲笑,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司馬懿轉念一想,馬上看透了諸葛亮的用意在於讓自己出戰。於是裝著很高興的接受了諸葛亮的「禮物」,並重賞了使者。使者起初看到司馬懿生氣的樣子,還認為自己必死無疑呢,想不到司馬懿不但不殺他,反而對自己高標準的接待,未免心花怒放。
精明的司馬懿揣摩透了使者的心理,於是不失時機、將計就計的向使者打聽蜀軍軍情,問:「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懿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使者辭去,回到五丈原,見了孔明,具說:「司馬懿受了巾幗女衣,看了書札,並不嗔怒,只問丞相寢食及事之煩簡,絕不提起軍旅之事。某如此應對,彼言:食少事煩,豈能長久?」孔明歎曰:「彼深知我也!」(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三回)本來想用計謀引誘司馬懿出兵,不料司馬懿不但沒中計,反而獲得了自己身體狀況不好不能長久的最高軍事機密,這一機密的洩漏,無論是對諸葛亮本身而言,還是對下一步的軍事行動而言,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真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此刻,心理脆弱、心力交瘁的諸葛亮只能仰天長歎,並由此而變的「神思不寧」,以至於舊病復發,最後死在了五丈原。
但是如果我們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他的這些中計顯然是源自於內心的「人情味」,如果他連這都沒有,我想諸葛亮也不是我們所鍾愛的的那個諸葛武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