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三國網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三國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通過《三國誌》中的記載能夠發現,「酒」這一元素充斥著整個三國歷史。無論是魏、蜀、吳哪一個方陣當中,都有那麼幾個嗜酒如命不飲不歡的人。與之相比之下,酒在東吳的歷史上顯得非常特別,據悉,歷史上關於「藥酒」的記載,最早就是出現在東吳。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是這個,而是從東吳的諸多名人當中挑選出了最有代表性三位領軍人物,將他們進行對比之後發現,吳主孫權竟然只能墊底。
酒鬼排行榜第一名:鄭泉。
鄭泉不僅是東吳文臣體系中的一個代表人物,而且也是整個東吳諸多名人當中的傑出代表,他對酒的依戀程度,已經不能用酒鬼來形容了,而應該能算得上是酒仙級別。
鄭泉在東吳的文臣當中是一個比較突出的人,以才華橫溢、敢於直諫聞名,所以孫權對他非常欣賞,留在身邊隨時聽用。他還是一個很有大志向的人,不過他的志向跟所有的人都不一樣,他不想出仕為相位列百官之尊,而是朝思暮想著在此生以及來世都要終身以酒為伴。
據《三國誌》注引《吳書》中載,鄭泉經常在親朋面前說:「平生最大的心願,就是用十斗的斛裝滿美酒,也不用太多,每船裝五百斛給我裝五百船就夠了。食之不盡的時令瓜果和下酒菜也都堆在船上,我就這樣住在船上喝累了就睡,睡醒了就繼續喝。如此反覆品飲佳釀,好不痛快!」
鄭泉不僅是這樣說的,而且也是這樣做的,雖然不像他願望中的那麼誇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每醒必飲、每飲必醉,真的算得上是「嗜酒如命」了,好多次都因為酒後失態而讓孫權非常生氣。但是這個人有一個好處,不管怎麼喝酒一點正事都沒耽誤,所以孫權才一直把他留在身邊。
另外,他在臨死前的遺願也跟酒有關係。他對家人們說,要把他埋在製作酒器的作坊旁邊,等他化作陶土之後匠人們就會把他做成酒壺,這樣每天肚子裡面都裝著美酒,這就是最大的心願。像鄭泉這樣對酒如此依戀的酒仙級人物,在整個東吳找不出第二個人來,所以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酒鬼排行榜第二名:潘璋。
眾所周知,潘璋是東吳十二虎臣中的將領,理所應當是東吳武將體系中的傑出代表。潘璋這個人粗猛好武且喜歡排場,在後期的生活上也非常奢侈。而且這個人還容易得紅眼病,見不得部將或治下的人過得比他富裕,只要被他見到或是聽說了,索要不成就會想辦法治罪殺人佔為己有。所以,潘璋在東吳的虎臣當中是一個毛病非常多的人,只是因為戰功比較大,孫權對他才格外的寬容。
另外潘璋也是一個嗜酒如命的人。據《三國誌潘璋傳》載,他少年的時候家裡非常窮,而他又整日的無所事事、不務正業,後來就變得放蕩不堪、嗜酒如命,沒錢喝酒就去賒酒喝,並且還經常還不上賬被債主堵著門要賬,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市井無賴。後來被孫權發現之後納入帳下為將,開始在軍武上建功立業,但是身上的毛病卻一點也沒見少,嗜酒如命這個毛病也伴隨了他的一生。所以潘璋應該算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酒鬼,把他排在第二名的位置正好。
酒鬼排行榜第三名:孫權。
孫權既是東吳的第一位皇帝,也是嗜酒如命的東吳王室代表。我們從一些史料中的記載就能夠看出他愛喝酒的程度。
據《三國誌張昭傳》載,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在武昌的釣台宴請群臣「飲酒大醉」,許多人喝醉之後俯在了桌案上。孫權命宮人用水把喝醉的大臣澆醒,並且說:「今天眾位開懷暢飲,所有人都醉倒在台中之後才能結束。」後來還是張昭發了一頓脾氣,孫權才「有慚色,遂罷酒。」
另外在《三國誌顧雍傳》中也有類似記載,顧雍成為了東吳丞相之後,在孫權宴請群臣的時候,他都會把在宴席上所有人酒後的失態行為一一進行詳細的記錄,包括孫權酒後的行為也都不會遺漏。所以每當酒席上有顧雍在場的時候,文武群臣包括孫權在內都不敢喝的太多,於是有了孫權常說的那句話:「顧公在座,使人不樂。」
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就是十二虎臣中的周泰任濡須督的時候,帳下大將們不服,孫權就是靠著酒宴上的舉動幫周泰立的威。
我們從這三段典型的記載當中就看出來孫權也是非常喜歡喝酒的,不過這其中除了他本身愛酒之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出於籠絡人心的目的,與嗜酒如命還有一點差距,因此,他既稱不上鄭泉那樣的酒仙,又趕不上潘璋那樣的酒鬼,只能在這個排行榜中墊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