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末三國時期,武將的官職從高到低大致是: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四將軍→四征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雜號將軍→偏將軍。其中,就四征(征東、征西、征南、征北)將軍來說,不僅是三國時期比較常見的官職,也因為執掌征伐,所以擁有較高的地位,也即基本上都是當時聲名顯赫的武將。對於本文所要說的征北將軍來說,在魏蜀吳三國都有設立。而就東吳來說,歷史上共有三位征北將軍。那麼,問題來了,東吳有三位「征北將軍」:陸抗上榜,另外兩位分別是誰?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陸抗
陸抗(226-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三國時期的吳國著名將領。赤烏九年(246年),陸遜去世後,孫權冊封陸抗為立節中郎將。建興元年(252年),孫權去世,孫亮繼位,拜陸抗為奮威將軍。太平二年(257年),魏國將領諸葛誕在壽春叛魏降吳。對此,東吳皇帝孫亮拜陸抗為柴桑督,去壽春接援。因為立下了戰功,陸抗升為征北將軍。對此,在筆者看來,曹魏正好處在東吳的北部,所以,東吳的征北將軍,自然需要和曹魏相抗衡。而就陸抗來說,顯然沒有辜負這一使命。
永安二年(259年),陸抗被拜為鎮軍將軍,鎮守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以此防禦曹魏的進攻。鳳凰元年(272年)八月,孫皓召昭武將軍、西陵督步闡。步闡數代為西陵鎮將,倉卒被召,以為失職,且懼怕遭人諂害,遂於九月舉城降晉,從而爆發了西陵之戰。在這場戰役中,雖然西晉一方兵力眾多,還獲得了步闡這一內應。但是,陸抗依然擊敗了西晉大軍,併除掉了步闡這個叛徒。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西陵之戰的勝利,客觀上延續了東吳的存在時間,促使西晉不得不花費更長的時間來準備滅吳之戰。
鳳凰二年(273年)三月,陸抗被東吳皇帝孫皓拜為大司馬、荊州牧。在三國時期,大司馬可謂武將的最高官職,比如曹魏大司馬曹休,蜀漢大司馬蔣琬等。鳳凰三年(274年),晉武帝復任王濬為益州刺史,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戰船,訓練水師。使吳國受到嚴重威脅。一些大臣深感憂慮。七月,陸抗病重。
同年秋,陸抗病逝,子陸晏嗣。陸晏與陸景、陸玄、陸機、陸雲分領陸抗之兵。其中陸機、陸雲皆為西晉著名的文學家。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陸抗去世後,吳國再無良將。天紀三年(279年)十一月,晉軍伐吳,晉龍驤將軍王濬率水陸大軍沿江而下,其作戰方略與陸抗所憂慮的完全一樣。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東吳歷史上,陸遜、陸抗父子,可謂是最優秀的父子著名將領了。
二、朱然
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義封,丹陽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國時期的吳國著名將領,毗陵侯朱治的外甥。根據《三國誌》等史料的記載,朱然早年被朱治收為養子,並在讀書期間和孫權相交甚篤。對此,在筆者看來,朱然可以視為孫權的心腹了。在此基礎上,等到孫權執掌大權後,朱然歷任餘姚令、山陰令、臨川太守,加折衝校尉,率軍平定山賊。曾隨呂蒙擒殺關羽,以功遷昭武將軍,封西安鄉侯。呂蒙死後,朱然代替呂蒙鎮守江陵。
黃武元年(222年),劉備東征,攻打宜都,朱然督領五千人與陸遜合共五萬人抗擊劉備,與陸遜、韓當在涿鄉大破劉備,朱然攻破劉備前鋒,截斷劉備後路,劉備於是敗走,退還白帝。拜征北將軍,封永安侯。在夷陵之戰後,魏國果然趁機攻吳。面對曹魏大軍,征北將軍朱然堅守不出,曹真、夏侯尚、張郃等魏將圍攻江陵六個月之久,朱然從此「名震敵國」。之後,朱然先後攻打江夏和樊城,都未成功;而兩次出征柤中均有所斬獲。最後官至左大司馬、右軍師。赤烏十二年(249年),朱然這位東吳著名將領病逝,年六十八。對於朱然的病逝,孫權十分傷心,為其素服舉哀。
三、陸凱
陸凱(198-269年),字敬風,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三國時期的吳國重臣,丞相陸遜的侄子,大司馬陸抗的族兄。根據《三國誌》等史料的記載,赤烏五年(242年),陸凱任儋耳太守,與將軍聶友率兵三萬進討朱崖和儋耳二郡。在這場戰役中,陸凱因為立下戰功,得以被孫權拜為拜建武校尉。五鳳二年(255年),陸凱又率軍在零陵討伐山賊陳毖,成功將陳毖斬殺,因功任巴丘督、偏將軍,封爵都鄉侯。對於偏將軍來說,可以視為武將的入門了,比如關羽當初斬殺顏良後,就被封為東漢朝廷封為偏將軍。
根據《三國誌》等史料的記載,永安元年(258年),會稽王孫亮被廢,由孫休繼位。在孫休登基稱帝后,陸凱改拜為征北將軍,假節,遙領豫州牧。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和陸抗這位兄弟一樣,陸凱也曾擔任征北將軍這一官職。到了元興元年(264年),吳景帝孫休病死,由孫皓繼位,陸凱又改拜為鎮西大將軍,都督巴丘兵馬,領荊州牧,進封嘉興侯。
建衡元年(269年),陸凱病重,孫皓派中書令董朝問陸凱有什麼遺言要交待,陸凱對孫皓這位皇帝進行了勸諫。值得注意的是,孫皓對於陸凱多次直言勸諫甚至違逆旨意其實十分不滿,加上何定的多次惡意中傷,就對他更為憤恨。但是,陸凱始終是重臣,難以用東吳的律令去懲罰他,而其族弟陸抗當時亦是吳國大將,所以惟有容忍。鳳凰三年(274年),陸抗去世。次年,陸凱一家便都被孫皓遷往建安郡。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孫皓睚眥必報的特點,自然讓東吳上下離心離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東吳的滅亡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