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物素有雄才大略,卻為了自保處處隱忍,前半生韜光養晦,後半生大放異彩。曹操評價他「有雄豪志,有狼顧之相」,諸葛亮視他為一生的勁敵,偉大領袖毛主席更是對他讚賞有加,認為他有好多手段比曹操還要高明。這位牛人就是晉朝的奠基人——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裡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穎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東漢末年,司馬懿生於亂世,「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司馬懿獨具戰略眼光,遇事冷靜,堪稱軍事奇才。我個人影響最深,對他最佩服的是」一下倆件事。一是,當年關羽擒於禁,斬龐德,水淹七軍,聲勢「威震華夏」。因漢獻帝劉協在許縣,距樊城很近,強如曹操都感到威脅,為避關羽鋒芒,一度準備遷都黃河以北。司馬懿獨具慧眼,勸阻說:「於禁被水軍所淹,不是戰守上的失誤,對於國家的大局並沒有大損失,為此而遷都,即是向敵人示弱,又會使淮河漢水一帶人心不穩;劉備、孫權外親內疏,現在關羽坐大,孫權必定更不高興,把這事告之孫權,使他牽制關羽,則樊城之圍自解。」曹操從其計,孫權果然派呂蒙襲取公安,關羽被其俘殺。另一個是,降將孟達準備反水,欲與諸葛裡應外合,共同滅魏。孟達自恃防守嚴密,上庸同洛陽又相距八百餘里,估計司馬懿不會將他怎樣,所以對諸葛亮的勸告置若罔聞。沒想到司馬懿,雷厲風行,一面去信迷惑孟達,另一面調兵遣將阻其外援,並親率大軍晝夜兼程,僅僅八天就完成了對上庸的包圍。最終,司馬懿順利平息了叛亂。
除了在軍事方面,司馬懿在其他方面也有頗多建樹。選拔人才上,司馬懿從寒門中提拔了鄧艾、王基、州泰等人才。經濟上,司馬懿在上邽興屯田,京兆、天水、安南興冶鐵,穿成國渠,築臨晉坡使雍涼足足食,並有餘力供給關中不足。後來又大興屯田於淮北,穿廣槽渠,這些作為不但厚植了國力,也為日後統一華夏殿定基礎。
更令人稱奇的是,在司馬懿死之前將自己的身後事也考慮的十分周全。他臨死前特地交代子孫不要去祭拜他,並且機關算盡將自己埋得很深,就這樣司馬懿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靜靜的躺了數千年。可惜的是在他死後,他的孫子篡位建晉,並把司馬懿尊為了皇帝。這一舉動,改變了司馬懿的正面形象。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他被描繪成了陰險狡詐的心機男。但我們不能否認他的傑出才幹,尤其是在亂世之中為民生,為國家統一所作出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