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權背叛蜀漢投降曹魏為何成為劉備最愧疚的人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黃權背叛蜀漢投降曹魏為何成為劉備最愧疚的人

一部三國史數十載,英雄能人輩出,留下無數耳熟能詳的故事。今人或敬其忠勇,或歎其謀略,似乎都很嚮往那個年代。但亦感其生不逢時,或哀其一生無奈。回首這段歷史,縱然你是千里之駒,有著百般能耐,也得遇上伯樂。在那亂世之中,遇上了伯樂也可能有家難回,有國難赴,有志不能報,依舊如滄海一粟罷了。怪不得蘇老在赤壁想起周郎破曹操而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有志難報

黃權字公衡,巴西閬中人。少年時在郡裡擔任小吏,益州牧劉璋召為主簿。主簿,郡縣屬官,負責典領文書,辦理事務,地位僅次於別駕、治中,因為常在州牧左右辦事,職任更加親近。可見早期的黃權是很受重用的。

當時益州將士驕橫,又有漢中張魯作亂,劉璋生性「溫仁」,拿他們沒辦法。別駕張松建議請劉備過來討伐張魯。(別駕,常與州牧外出巡視,並監督州屬各郡。)黃權率先請諫:「劉備梟雄之輩,你把他當部將他不滿足,把他當同盟則一山二虎,等他到了益州我們就很危險了啊!」正所謂忠言逆耳,劉璋非但不聽,遣法正、孟達迎劉備入蜀,還把黃權貶為廣漢縣長。

從一位州里高官外放去當一位縣令,相當於現在的省官當區長。這種工作上的調度,換到現在很多員工可能直接負氣而走了,特別是後面劉備兵變還驗證了自己正確、領導決策錯誤的情況下。但黃權畢竟不是俗人,而是安心赴任去了。如果你說黃權是等著劉備反咬一口看劉璋笑話的話那你又錯了。等到劉備襲取益州時,郡縣望風景附,僅有他廣漢縣長黃權閉城堅守抵抗,直到劉璋投降後才投降劉備。

黃權恨劉璋嗎?當然恨,恨他不成鋼,恨他不聽勸,恨他不成勢,恨他忠奸不分,恨他貶罰自己,恨他唯唯諾諾。

但黃權何以為劉璋戰鬥到最後一刻?依筆者看,與其說黃權愚忠不如說他是在報劉璋早年的知遇之恩,東漢離封建之地不遠,時人尚有各忠其君之心。依漢制:三公得自置吏,刺史置從事,二千石得辟功曹、掾吏,為所辟置,即同家臣,故其風義尤篤。同者如王修對孔融,虞翻對王朗,袁渙對劉備。多不勝數在此不一一列舉。

由於史料的缺乏,我們並不知道後來的劉璋、黃權是否見面,見面發生了什麼對話,劉璋是否會抱頭痛哭,只知道黃權迎來了自己的新主公-劉玄德。

終遇明主

劉備定蜀中後對將士進行封賞,《三國誌·劉備傳》: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谷帛。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

面對益州新的主人,史稱「益州有志之士,無不競勸。」黃權雖前諫劉璋召劉備,後拚死抵抗劉備。但這些行為反使劉備更為看重,封其為偏將軍。自此,黃權從一名官吏轉變成武將,開始了他的新篇章。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破張魯,張魯逃到巴中,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黃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先行,劉備大軍押後,後來大破杜濩、樸胡,陣殺夏侯淵,據漢中,都是出於黃權的謀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為漢中王,兼領益州牧,以黃權為治中從事(治中,典掌州內事務)。到了劉備稱帝后,準備討伐東吳收復荊州為關羽報仇,黃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被怒氣沖昏頭腦的劉備不從。雖然劉備沒有聽黃權的勸諫,反而以黃權為鎮北將軍,總督江北部隊防禦曹魏方。劉備自己帥軍在長江以南與陸遜對峙,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陸遜在夷陵火燒連營把劉備趕回了蜀中。而此時的黃權卻遭吳軍和長江所阻回不去,只得帥軍投降魏國。

而劉備兵敗夷陵,退守白帝城。謠言說劉備回去後盡殺黃權妻子,曹丕得知後詔令發喪,黃權回答:「我和劉備、諸葛亮推心置腹,互相信任,他們是能理解我的。如今消息未加證實,還是等弄清楚了再說吧。」劉備回蜀後有人確實曾提議應當拘捕黃權家人,劉備則感歎道:「黃權並沒有對不起我,是我對不起他啊!」對黃權家人還是和原先一般。

有國難報

曹丕見到了黃權說:「足下捨棄叛逆之徒,是要效仿陳平、韓信之事吧?」黃權對曰:「我過分受到劉備的恩寵,如今投吳不合適,又回不去蜀中,只得投陛下您。本是敗軍之將,能撿回條命就不錯了,哪裡還能效仿古人啊。」曹丕對黃權的回答很滿意,拜其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使之陪乘。曹丕的這次封賞頗有玩味,首先黃權的鎮南將軍對應其在蜀漢的鎮北將軍,意在使其與蜀漢決裂,更加侍中(職在侍從皇帝,應對顧問),可見對黃權是很信任的。

曹丕大概也是秉承了其父的飛鷹走狗性格,自小便是個喜好玩耍的人。當年王粲葬禮上便邀眾人一起學驢叫,又把骷顱掛王忠身上。現在遇到了個無奈來投的黃權也想戲弄一番。

曹丕覺得黃權有氣度,想嚇唬嚇唬他,遣人詔黃權,緊接著一次又一次派人去催促,使者的馬車在道路上交錯奔馳,下屬官員和侍從人員無不如喪魂落魄,黃權卻神情自若。

後來黃權一直做到了益州刺史(官職還是與蜀漢對峙),徙於河南,司馬懿非常器重他。

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公元239年),黃權遷車騎將軍(位次大將軍)、儀同三司明年卒,謚曰景侯。子邕嗣。邕無子,絕。

關於這個兒子黃邕,可能是在魏國再娶所生了。《水經注》:淯水南逕預山東,山南有魏車騎將軍黃權夫妻二塚,地道潛通。其塚前有四碑,其二魏明帝立,二是其子及臣吏所樹者也。

有家難回

那麼黃權遠在蜀中的妻子兒子呢?

當初黃權跟隨劉備伐吳,留兒子黃崇在蜀中,劉備並未拘留他,後來官至尚書郎,隨衛將軍諸葛瞻拒鄧艾。到涪縣時,諸葛瞻逗留不行,黃崇屢次勸瞻應當速行佔據險要,不要讓敵人進入平地。瞻猶豫不決,黃崇傷心的痛苦流涕。恰巧鄧艾長驅前進,諸葛瞻且占且退到綿竹,黃崇帥領激勵軍士決一死戰臨陣被殺。

黃權初仕劉璋,先諫劉璋勿召劉備,不納被貶,雖為昏君劉璋所貶仍為其抵抗到了最後一刻。後與劉備君子之交,雖亦有不納諫然依舊命其為總督。奈何吳人一炬,使其有國難報,有家難回,再不能主公妻子。幸得明主未刑加妻子,兒子黃崇亦自奮發,既有諫名,又為蜀捐軀。這都是因為黃權、劉備推心置腹的結果啊!

無怪死後謚曰景侯(傳播仁義,品德堅強曰景)袁宏《三國名臣序贊》亦稱其「疇昔不造,假翮鄰國。進能輝音,退不失德。」(原文來自三余讀書的頭條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