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劉禪坐穩皇位,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章武三年(223年)即位,到炎興元年(263年)降魏,劉禪前後在位四十一年,乃是三國時期所有君主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在亂世之中已經實屬不易。那麼,劉禪是如何坐穩四十年皇位的呢?其實要分內外兩方面因素。
內部因素:前期諸葛亮執掌大權,後期劉禪有一定貢獻
劉禪在位長達四十年,雖說前期有諸葛亮的支撐,但在諸葛亮後還能支撐三十年,也足以說明劉禪並非完全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在內政方面劉禪其實也是有一定貢獻的,雖算不上是個英明之主,但勉強也算是個守成之君。
1、前期有諸葛亮支撐。劉備去世之時雖然已經年過六旬,但劉禪即位時年僅十六歲,由於夷陵戰敗,彼時的蜀漢可謂危機重重,幸有諸葛亮勉力支撐,才不致徹底崩盤。諸葛亮在內政方面的能力自不必多說,而軍事方面也是多有建樹,休養生息兩年之後,於建興三年(225年)率軍南征,平定南中叛亂,確保了內部的穩固。此後,諸葛亮的北伐雖然為人所詬病,但那也是為了避免蜀漢的慢性死亡,雖未取得明顯的成效,但實際上對國力的消耗其實也並不大。可以說,劉禪在位前十年,諸葛亮絕對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諸葛亮後朝政平穩。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延隨即被殺,而楊儀之流仍然窮追猛打,劉禪則表示「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後楊儀也被廢為庶人。此後,劉禪不再設置丞相之職,改以費褘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從而使得朝中勢力區域平衡,未再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而在蔣琬等人去世之後,劉禪則開始大權獨攬。從以上這些經歷來看,劉禪顯然不是個政治白癡,在其治理之下,蜀漢政局基本維持了穩定,相較於同時期的曹魏和東吳來說,劉禪的表現已經極為出色。
3、劉禪善待官員百姓。在對待臣子方面,劉禪表現出了相對平和的一面,即使對於臣子的勸諫不能接受,卻也可以容忍,即使姜維北伐毫無斬獲,劉禪也沒有輕易廢其兵權,與東吳的幾位君主,尤其是孫皓之流比起來,劉禪已經算是極有容人之量了。對待百姓方面,劉禪也懂得休養生息,使百姓能夠在亂世中安居樂業,同樣也是極為難得。到了南北朝時期,蜀中百姓甚至還為劉禪修建了專祠,與武侯祠一東一西位列昭烈廟兩側,由此可見劉禪的統治是深得百姓擁戴的。
如上,雖說劉禪在朝政穩定的情況,最終因寵信黃皓之流而導致朝政混亂,但橫向對比曹魏和東吳的君主,劉禪的表現也算說得過去。
外部因素:魏吳前期互毆不止,後期內部生亂無暇他顧
劉禪即位早期,由於蜀漢剛剛經歷了夷陵慘敗,曹魏和東吳先是大打出手,之後孫劉聯盟恢復,魏蜀吳三方又交戰頻繁,直到諸葛亮去世之後,才短暫告一段落。而在諸葛亮去世之後,曹魏和東吳又內部生亂,根本無暇他顧。
1、早期魏蜀吳交戰頻繁。「夷陵之戰」剛剛結束,曹丕便發兵南征,與東吳大打出手,雙方互有勝負。此後,雙方交戰時斷時續,從黃初元年(222年)一直持續到了黃武七年(228年),最終因曹魏在「石亭之戰」中戰敗,這才結束了敵對態勢。但此時孫劉聯盟已經恢復,且孫權稱帝之後為穩定內部而多次與山越爆發戰爭,短期內也無力對外擴張。同時,曹魏方面由於接連與蜀漢、東吳、鮮卑交戰,根本無法對外擴張。
2、曹魏內部動盪不止。當蜀漢失去諸葛亮後,曹魏方面也進入曹叡統治後期,但其統治後期卻大興土木、濫用民力,臨終又托孤失當,導致此後朝政動盪不安。曹芳即位後,受命輔政的司馬懿和曹爽兩人明爭暗鬥不止,「高平陵事變」之後,曹爽集團被擊垮,司馬家族開始權傾朝野,但與曹氏矛盾也開始極為突出,又爆發了「衣帶詔」和「「司馬昭弒君」事件。同時期的曹魏雖然也在對外擴張,但戰略重心卻集中在東北方向,平定了遼東的公孫淵,又大敗高句麗,破東濊、平濊貊、滅韓濊,至於南方的蜀漢和東吳,曹魏則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3、東吳後期內部生亂。諸葛亮去世之後,東吳同樣進入了孫權統治後期,而在處理繼承人問題方面,孫權處理的可謂極度糟糕,結果引發了「二宮之爭」,朝中大臣更是派系林立,先後導致孫和被廢,孫霸被賜死。而當孫權吳太元二年(252年)病逝後,由於即位的孫亮年僅十歲,結果大權隨後便落入了權臣孫綝手中,然而大權在握的孫綝殘虐無道,導致朝中內鬥不止,呂據、朱異等重要將領先後被殺,孫亮最終也於永安元年(258年)被廢,孫休被扶上皇位,而孫綝也在不久後被殺死。這一時期的東吳內亂極為嚴重,根本沒有能力向外拓展。
如上,諸葛亮執政時期孫劉聯盟恢復,曹魏被東吳、蜀漢和鮮卑多方牽制,使得蜀漢基本沒有遭遇到大的外部危機,而此後曹魏和東吳又陷入政治危機之中,也根本無力再對外發動大規模戰爭。外部相對穩定的環境,自然也是劉禪能夠長期坐穩皇位的一個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由於蜀漢內部相對平穩,而劉禪的表現也不算太糟糕,再加上外部相對平穩的環境,才使得劉禪穩坐皇位四十年。而當曹魏內部穩定之後,再加上蜀漢與曹魏的國力已經越拉越大,曹魏這才開始大規模南下滅蜀,姜維在外獨木難支、朝中又有黃皓擅權,蜀漢這才最終走向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