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大名著中,《紅樓夢》大概算是最雅的,凡是自認為有些文化的國人都不大敢說自己沒有看過《紅樓夢》。不過對於大多數普通讀者,《紅樓夢》只不過是一部閒書而已,看完之後大不了造成情緒短時傷感,過後該幹嘛幹嘛,對於自己的生活沒有多少影響。《三國演義》就不同了,從眾多帝王將相,到無數市井小民,許多代人從中吸收到了自己想要吸收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人生觀。
《三國演義》在人物描寫方面最成功之處是為後世塑造了幾個經典偶像,當一把手的可以學劉備;二把手可以學諸葛亮;關羽的「義」適用範圍更廣,因此「粉絲」自然可以覆蓋三教九流各個層面。這幾個偶像級人物相比西方同時代的英雄有個特點,那就是幾乎沒有缺點,一輩子始終展現給世人光輝的一面。然而,看看小說背後的史實卻不是如此。
劉備是個「仁君」,在《三國演義》裡他的情緒除了因為關羽之死失控外,一直非常理智,不過張飛鞭打督郵事實上卻是替劉備背黑鍋。當時各州郡接到朝廷的詔書,凡因軍功而作了地方長吏的,都要免職。督郵到縣,劉備知道自己屬於免職人員行列,便到驛站求見,督郵稱疾不肯接見。劉備懷恨在心,帶領手下闖了進去,詐稱奉太守密令,收捕督郵。督郵被捆綁之後,押到中山國邊界,劉備解下印綬,掛在督郵的脖子上,鞭打百餘下。本想要殺掉他,督郵苦苦求饒,方才住手而去。
如果照實寫,劉備鞭打督郵顯然理由不充分,有洩私憤毆打無辜之嫌。於是在《三國演義》裡被移花接木成了張飛打督郵,而且這個原本「形狀」不明的督郵被抹黑成了貪官,被打便有了充分的理由。《單刀會》突出了關羽的英雄形象,然而事實上卻是魯肅單刀赴會。魯肅邀關羽相見,責備關羽不返還三郡。羽曰:「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戮力破敵,豈得徒勞,無一塊土,而足下來欲收地邪!」肅曰:「不然。始與豫州覲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蔭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墮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羽無以答。
其實按照史實來寫,雖然魯肅敢於冒險的勇氣搶了「鏡頭」,不過也無損關羽的「義」,畢竟他並沒有因為說不過魯肅而惱羞成怒砍了完全不是對手的他,「羽無以答」恰恰說明了關羽是講理的,並沒有仗著武功欺人。相比劉備、關羽,諸葛亮在被塑造成偶像的過程中得到的好處更多,失街亭、斬馬謖讓諸葛亮很沒有面子,作者便虛構了一個《空城計》幫他「沖喜」。草船借箭的孫權也被剝奪了「知識產權」,變成了諸葛亮版的草船借箭……
作為小說,《三國演義》讓成年男人也有了自己的偶像,他們可以在白日夢裡幻想自己是劉備、關羽或者諸葛亮,這種幻想可以促進他們在行為上模仿偶像,是有積極意義的。不過同時,凡英雄人物必定「高大全」也成了幾百年來一種不好的宣傳習慣,讓英雄遠離普通群眾,變成了完全不同於普通人的「非正常人類」,這點讓英雄示範作用大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