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五戰五敗,全因錯用「蜀國異才」?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三國網小編一起看下去。
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從建立到覆滅只經歷了短短四十二年,而且偏安一隅,蜀國是一個比較弱小的國家,在當時群雄割據的歷史畫面中,它沒有曹魏政權更強勢,而在歷史長河中,它也並不起眼,然而它卻留下了許多故事。
諸葛亮五次北伐動靜很大,可是卻沒取得戰略上的成功,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開始,雖然他做了充足的準備,但卻還是因為他識人不明而功虧一簣。
他拒絕了魏延提出的子午谷之計,又錯用了馬謖,造成了他的失敗,然而第一次北伐並不足以致命,畢竟後面還有四次可以翻牌,然而卻沒立什麼戰功,這是為什麼?
在諸葛亮死後不久,蜀國就滅亡了,是什麼原因導致諸葛亮死後蜀國軍隊進取心全無、勝少敗多,而陡然間「攻守之勢異也」呢?
在於一個關鍵人物,姜維,這個人諸葛亮對他的器重前所未有,是當作他的繼位人來培養的。諸葛亮死後,姜維毫無爭議地成為蜀軍的統帥。
但姜維一接任,就否定了諸葛亮之前全部的軍事戰略,搞了自己那一套,而之前諸葛亮六次兵出祁山,以攻為守,雖然「知其不可而為之」,但也牽制了曹魏大軍的精銳力量,保住了弱小蜀國的安全。
而姜維所謂的「斂兵聚谷」,按照姜維的思路,如果曹軍來攻應該棄守外圍然後誘敵深入,堅壁清野,再憑借高城深塹拖住敵人,讓他們無法前進一步。
姜維命小股蜀軍在前面大游擊戰,不斷騷擾敵軍,截斷糧道,敵人疲憊後蜀軍主力傾巢出動……
這種想法雖然好,但過於冒險,之前魏延、王平的戰略是設疑兵在前方,而主力放在外圍,曹軍輕易攻不進來,悍將王平之所以能大勝魏軍悍將曹爽,就是因為這種戰略是正確的。
姜維的戰略看似完美,實則類似於趙括的紙上談兵,曹魏軍隊以騎兵為主,機動性要比蜀軍的步兵強,即使曹魏軍隊因為斷了糧草而後撤,蜀軍主要靠兩條腿能跑過來去如風的魏軍鐵騎?
而姜維絞盡腦汁所設下的兩道防線,也就是漢、樂二城,一旦被曹魏軍攻下,漢中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漢中一旦失去,蜀國還有何資本,西川必定危矣。
合圍、聚殲看似完美,但關鍵是你軍事實力、裝備、行軍速度能不能比得上人家?如果不及,那這一切都是紙上談兵,沒多少實用性。
戰略應該根據本國軍隊的情況加以制定,戰場的狀況瞬息萬變,失之毫釐謬以千里,而姜維最終也沒逃脫紙上談兵的局限性,諸葛亮在察人這件事上,確實沒有劉備有眼光,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失誤了。
當然導致蜀國滅亡的原因很複雜,但姜維決策的失誤是蜀國土崩瓦解的直接原因,而諸葛亮卻認為,姜維是國家之棟樑,軍事之奇才,實際上姜維卻是一個短視而驕矜的人。
當然蜀國消亡也有其他原因,比如地域狹窄,地理位置偏僻,蜀國雖然號稱天府之國,但其地域偏狹,無法跟曹魏佔據的北方之地相比,北方之地廣袤,人才眾多。
所以蜀國不僅拼不過曹魏,還無法跟東吳打持久戰(東吳有錢),加上諸葛亮當權後無法留住真正的人才,卻總是將庸才當寶貝一樣任用,剛愎自用,排斥異己,並且窮兵黷武,過早的消耗了蜀國的國力。
傅玄曾經評價姜維道:「維為人好立功名」,意思是說他好大喜功,為了早早建立自己的大業,他比諸葛亮還鋌而走險,還冒進,所以斷送了蜀漢江山。
費褘是蜀國為數不多的聰明人,是個智者,曾擔任蜀國軍師,他曾經多次勸誡姜維讓他不要冒進,可惜姜維極度任性不考慮後果,一意孤行。
費褘說姜維一戰定乾坤的想法會導致失敗,必須謹慎從事,一步步來,切不可朝令夕改,姜維不聽,結果費褘說的句句應驗。
所以諸葛亮再一次用錯了人,最終導致蜀國的短命,並非只是劉禪之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