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諸葛亮和姜維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看一看。諸葛亮和姜維為什麼都要不停地北伐?蜀漢的國力是怎麼被耗盡的?
這個問題分開來說,諸葛亮和姜維北伐的原因不一樣。
諸葛亮北伐有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諸葛亮負有先帝重托。「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章武二年,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托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十倍於曹丕,必定能夠打敗魏賊。」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政權的目標就是匡扶漢室,「王業不偏安」,所以他不能像之前孫吳政權一樣偏安蜀川,必須不停進取。因此必須以還於舊都興復漢室為目標,制定北伐政策。
其二蜀國自身的國力不能等待,必須不停北伐,否則必亡「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意思是,現在雖然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爭不可能停;戰爭不能停,那住在軍營和出去攻擊敵人的花費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去北伐,卻想用益州跟敵人對恃。蜀國地域小,比不得曹魏佔據的中原地區,從經濟人口來說,蜀國都是處於劣勢,所以時間拖得越久,國力差距就越大,蜀國就越不可能北伐成功。正所謂「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既然不去討伐魏賊,蜀國也是要敗亡的,那麼是坐而待斃,還是去北伐,不是顯而易見的選擇嗎。
其三北伐是有可能成功的先說諸葛亮北伐。228年春天,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兵三十萬(實際8萬兵馬)伐魏,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無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棄城而逃,天水守將投降諸葛亮,頃刻間隴右五郡(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諸葛亮,僅有廣魏郡和隴西郡拒不投降。曹魏整個朝廷"朝野恐懼",如果不是馬謖痛失街亭,諸葛亮就可以率領蜀軍一路凱歌高唱,兵過渭水,軍臨長安。第四次北伐,諸葛亮第一次在大型戰爭中正面擊敗司馬懿,如果不是李嚴謊報「糧運不濟」,就有可能擴大戰果;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和孫權同時進兵伐魏,諸葛亮積勞而死,導致北伐失敗。可見,諸葛亮北伐是有可能成功的
姜維為什麼北伐
繼承武侯之志.積極北伐,以攻代守以漢中為屏障,保衛蜀國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姜維是在延續諸葛亮的戰略。姜維共計十一次北伐,其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進攻方永遠掌握主動權,堅持北伐,曹魏只能處於被動防守方,這也是姜維能一直勝利的原因之一,因為防守總有守不住的時候。這種戰略,大大延緩了蜀漢的覆滅時間。
蜀國內部傾軋,為了自保劉禪時期,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以宦官黃皓最為突出,當時最受劉禪喜愛。董允在世時,黃皓害怕董允,不敢有絲毫逾越,董允去世後,黃皓擅權,姜維決定除去黃皓,卻被劉禪阻止,而黃皓也因此忌恨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然後加以謀害。姜維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不敢放棄兵權。而保住兵權的唯一方法就是領兵出戰,所以姜維積極北伐,也有不得已的原因。宦官擅權也是北伐失敗的原因之一。
最後,北伐並沒有耗盡蜀國國力,反而有所增加諸葛亮北伐五次,除了第一次和第五次,其他三次都是局部戰爭,談不上損耗國力,第一次佔領隴右三郡,盡遷三郡之民到漢中,大大擴充了蜀國國力,第五次北伐,諸葛亮打的司馬懿不敢出戰,蜀國最大損失就是諸葛亮去世,其他國力根本沒有減少。姜維十一次北伐勝多敗少,雖說損耗了蜀國國力,但作為戰敗方的魏國損耗更大,所以姜維的積極北伐縮小了蜀魏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相對來說,蜀國國力是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