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諸葛亮北伐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拖著病體六出祁山,不斷的攻擊魏國,最後死在了五丈原北伐的途中,武侯的忠烈,讓無數的歷史愛好者扼腕歎息。同時人們在心中總是產生一個問號,為什麼聰穎如諸葛武侯,卻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斷對強大的,佔據十三州中九州之地的曹魏發動成功率渺茫的進攻呢?
其實諸葛亮對曹魏的攻擊是有著很大的戰略考量的,從道統的角度出發,蜀漢只是一個無法和曹魏並列的政權,三國歷史中吳國和剩下兩國有過無數次的媾和,而蜀魏的矛盾則是無法調和的,諸葛亮伐魏是絕對的政治正確,這種政治正確對蜀漢政權來講是異常重要的,本質上是外來勢力的蜀漢從龍派,荊州派必須和本土的益州派有一個相同的政治目標,才能讓蜀漢團結。
而對曹魏的攻擊,更是在牽扯曹家的力量,讓他們無法安靜下來運營北方的領土,諸葛亮知道,從戰略的角度來看,時間無疑是曹魏的敵人,國力的差距,讓蜀漢其實沒有選擇的餘地。
一.以戰爭促進內部的整合,蜀漢的考慮
1.蜀漢做為外來勢力的本質
無論劉備如何在民間有仁義的名頭,蜀漢得到益州的根本是劉璋的引狼入室,益州本土的益州派,和劉璋倚仗的東州派和蜀漢本體之間,是存在著矛盾的,這種矛盾,即使以諸葛亮的手腕,也很難徹底的消弭。
蜀漢從東方帶來的軍事貴族世家,不可避免地要侵佔本土派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可以讓兩派暫時團結起來,諸葛亮的北伐,就是想把益州的士族們徹底捆上蜀漢的戰車,讓益州的政治能量,可以一致對外。
2.匡扶漢室---劉備的金字招牌
東漢末年,劉皇叔大戰沒贏過,鬥嘴沒輸過,他存在感爆棚的根本,就是他劉姓的金字招牌,作為這塊招牌實際的繼承者,諸葛亮的不間斷北伐,有著政治正確的道統考慮,一個不進攻曹魏的蜀漢,很快地就會在中原百姓的心中失去存在感,只要北方的百姓還看得到青幽冀並的軍馬往隴西調配,就會知道,漢朝的國祚並沒有斷絕。
諸葛亮對曹魏不斷的戰略打擊,也希望在曹魏的內部引起一些變動,關羽失去荊州,劉備敗走夷陵以後,蜀漢戰略翻盤的希望,其實已經非常渺茫了,諸葛亮的不斷進攻,就是在不可能中尋找一些可能,希望牽扯曹魏主力的調動,能讓曹魏的北方腹地產生可能的反抗,從而扭轉戰略頹勢。
3.通過不斷的北伐將益州打造成戰爭後勤基地的政體模式
漢中之戰中,劉備集團和曹操集團雙方的後勤,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邊是諸葛亮要承受蜀道的艱險,運送軍士糧食到漢中,不斷的讓劉備的軍事集團有戰爭的能力。
另一邊,曹操要從他的核心統治區域,兗州和青幽冀並四州,調撥軍糧穿過人丁凋零的關中,支援漢中。雙方的後勤難度都是地獄級別的,曹操最終放棄漢中,不是因為大的軍事失敗,實在是後勤無以為繼,他的雞肋一說,就是耗不過,又捨不得的心態最真實的寫照。
劉備在漢中的勝利,是諸葛亮不斷的物資人員調配的勝利,劉備死後,諸葛亮希望用漢中的模式來取得隴西,他是對益州戰爭支援潛力的一次次壓搾,對於蜀漢來說,以益州對抗九州,益州就要和七國時期的秦朝關中一樣,完全的在政治經濟生活中,服從軍事需要,不斷的征討就是鞏固這樣的政治模式。
二.從軍事上來講--岐山一線的進攻是戰略戰術上的考量
1.對隴西的攻擊,對曹魏政治的撕扯
曹魏的郡兵制度,軍屬扣押制度,都讓他在自衛的時候,具有非同尋常的爆發力,但是在遠征的時候,軍隊則容易士氣不振,同樣是漢中之戰,曹軍中的厭戰情緒是曹操選擇退卻的重要原因。
諸葛亮不斷的北征,就是在放大曹魏軍事體制中的弱點,希望複製一場漢中之戰。曹操的軍戶制度,軍屯制度,都讓遠征很可能成為內亂的導火索,諸葛亮兵在岐山,眼光卻在洛陽,他希望不得已千里西征的曹魏士兵們,去反抗他們的將官君主。
西線的重要,從夏侯淵開始,都讓曹魏必須在這個方向放上一名親信宗族子弟,從夏侯淵到曹真,曹魏不得不把最信任的人調撥到這裡,這事實上就給可能在洛陽和鄴城發生的反曹陰謀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環境,諸葛亮是用蜀漢士兵的犧牲,來換取一個可能的變數。
2.戰術上來講,隴西的選擇也是合理的
隴西是產馬之地,從成都到隴西和從鄴城到隴西,後勤的難度是相同的,蜀漢選擇這裡,就是想用物流可能的優勢抵抗曹魏軍力的優勢,他是一個合理的戰場。
從此消彼長的角度出發,如果諸葛亮不進攻隴西,讓曹魏在這裡練成了馬軍強大的雍州兵,雍州一地精兵,就能固守關中了,那對蜀漢政權就是最大的噩夢了。
從歷史上來看,蜀漢每次的攻擊,都是配合東吳在合肥方向的進攻,或者是在曹軍南下揚州的時候牽制,可以說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是吳蜀戰略默契重要的內容,畢竟兩國的政治家都能看到,不牽扯曹魏,讓他騰出手來整合北方的話,對兩家都是噩夢。
3.在戰爭中發掘人才
蜀漢在末期,有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說法,益州集團的抵制,劉備從龍老臣和荊州老臣的凋零,都讓蜀漢迫切地需要人才,而最容易看見人才的場所,就是戰場,將才,帥才,內政人才,都能在六出祁山中讓丞相看的一清二楚。
諸葛亮死後的蜀漢軍事上的統帥姜維,投靠了姜維的夏侯玄,就是這種政策見功的例證,丞相沒有時間去考察人才,去發現人才,一切選材只能在戰爭行動中完成
三.時間是蜀漢最大的敵人
1.諸葛亮那一代的精英慢慢衰老
蜀漢傑出的將才,隨著時間在凋零,趙雲,蔣琬,包括丞相自己,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了,自己最知道自家的事情,諸葛亮心中雪亮,他假如不在了,蜀國沒有一個人能繼承他的政治手腕,能有他如此的威信。
丞相在的時候,雖然益州本土派有意見,蜀國還可以看成一個團結的政治集團,丞相有手腕讓他們登上蜀漢的戰車,諸葛亮明白,自己一死,益州本地的士族,終究是和蜀漢的政治理想貌合神離的,再沒有人能壓服他們了,所以諸葛亮必須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斷的北伐,不斷的發動對曹魏的戰爭,希望能夠在死之前,在隴西打開局面。
2.國力上的巨大差距
東漢末年,北方戰亂的情況是要嚴重於南方的,本來漢王朝最富庶的關中之地,幾乎被董卓禍害成了絕地,兗州和徐州,更是不斷的遭遇屠城之類的人禍,而益州和揚州,交州,人口則保持了一個較大的基數。
但是北方在東漢末年,還是毋庸置疑是國家經濟的中心,人口經過兩代的休養生息,由於土地還存在,就能得到極大的恢復,恢復了人口數量的北方,對著益州和長江以南方向,有著巨大的優勢。
簡單地講,曹魏確實有一口氣緩不上來,無論對於蜀漢還是東吳來說,都決不能讓曹魏整合,兩家不斷的進攻,就是讓他緩不上氣,讓他在軍政上保持對民眾高壓的狀態,從而寄希望於北方人民的反抗。曹魏是農民們補滿的九礦六兵營的勢力,蜀漢是單礦四兵營極限運營的勢力,打快攻還是運營,現在的遊戲玩家,都能一眼看出,戰略眼光獨到的諸葛亮,自然早就看穿了其中的道理。
結語: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冥冥天道中,尋求一線變數」這就是諸葛亮不斷北伐的根本原因,北伐讓蜀漢團結,讓昭烈帝的道統能夠被九州的漢朝遺民知曉,在不斷的征討中,諸葛亮從自己和敵人的陣營發掘人才,他希望益州在不斷的戰爭中,轉化成秦朝關中那樣的政體,能夠把每一分力量,都使用在戰爭中。
諸葛亮老了,再不打,後面的人可能連發動戰爭的能力都沒有了,從外交的角度出發,蜀漢也不能蟄伏,一次可能的牽扯不到位,就可能是東吳的滅國,東吳一滅,天下大勢就再不可能有變數了。
夷陵之戰以後,蜀漢基本已經失去了爭霸的資格,諸葛亮北伐,不但是和曹魏鬥,也是和天道在競爭,以百倍努力,爭取冥冥中的一線變數,丞相如此為了復興漢室殫精竭慮,這也是他被後人尊崇重要的原因。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
《三國誌》
《易中天說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