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和諸葛亮的辯駁中,兩人到底誰更有理一些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王朗和諸葛亮的辯駁中,兩人到底誰更有理一些呢?

三國之中,諸葛亮可謂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被魯迅評價為"多智而近妖",是不可多得的謀士參謀。然而,諸葛亮的厲害之處不僅在於其幾乎算無遺策的智謀,還體現在他令人歎服的口才上。

諸葛亮曾在蜀魏兩軍對陣之時,將王朗氣到吐血而亡,實際上,王朗所言也句句在理,為何他卻落了下風呢?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為報劉備知遇之恩,繼承其匡扶漢室統一中原的遺志,多次興兵北伐。諸葛亮兵進天水時,不僅取了天水,還使反間計收服了姜維,可謂勢如破竹。魏主曹睿大驚失色,急封曹真為大都督,命他前去迎敵,王朗也自告奮勇去做軍師。

兩軍開戰前,曹軍商量退敵之策,王朗毛遂自薦,說只用一席話便可以讓蜀軍撤退,曹真簡直是大喜過望。其實王朗的自信確實情有可原,他提出的三點勸降原因也著實切中蜀軍要害。

首先,王朗指出諸葛亮所興的是無名之師。蜀軍雖然打著漢室的旗號,但實際上已經是改弦更張了。其領導者劉備雖號稱劉皇叔,但從他過去賣草鞋為生的經歷可以看出,他只不過是漢室旁支,血統並不純正,那麼他也很難代表漢室討伐曹操。其次,王朗指出順應魏是順應天命。此時的魏國,經過曹操數年的征戰和發展,實力已經不可小覷。

三國之中,魏的發展潛力是最大的。後來吳蜀被滅,而魏獨存也恰好證明了這一點。諸葛亮足智多謀,不可能不知道這點,這句話可謂一針見血。最後,王朗以利誘之,表示只要諸葛亮倒戈卸甲,魏國一定願意厚待他。王朗這一席話,先是興師問罪的指責,後又講明道理,最後以利相誘,可謂是句句在理。

王朗的話雖然有理,但諸葛亮卻又是何等人物。隱居之時,便以一席話分析天下大勢,讓劉備將其視為神人;赤壁之戰,在東吳朝堂上以一己之力舌戰群儒,不敗反勝;氣死周瑜後,僅憑一番弔唁之話,便讓東吳眾人心服口服。諸葛亮反詰王朗本為漢朝大臣元老,應安漢興劉,卻反與曹操同謀篡位,繼而罵王朗是諂諛之人,是老賊,無顏見先二十四帝。諸葛亮這一番話,直把王朗氣得撞死於馬下,那諸葛亮這番話究竟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首先,王朗確實行過"不忠"之事,問心有愧。王朗曾任會稽太守,在這期間,孫策興兵攻打此處。王朗雖然不是武將,卻自認是朝廷命官,理應保護誠邑和百姓,數次擊退孫策的進攻。然而,好景不長,孫策得了叔父孫靜的妙計,最終讓王朗兵敗。王朗雖然始終不肯為孫策效命,但是他也投降了孫策,不算保全氣節。後來,王朗又因為曹操的徵召而去當官。王朗熟讀經書,又曾被舉孝廉,從他不肯歸順孫策,可以看出,他心中的道德標準還是很高的。然而這樣一個人,卻在明知不對的情況下,投降孫策,歸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心中定然本就不安,諸葛亮可謂罵到了他的痛處。

其次,王朗一直備受人敬重,乍一聽如此辱罵之言,會氣急攻心也就不足為奇了。王朗在任會稽太守四年,十分被當地百姓愛戴,即使後來投降孫策,孫策也因為敬重王朗,對他十分禮遇。入魏為官後,又官至曹魏三公,連魏王曹丕都聽從他的勸諫。再加上王朗本就是三國時有名的經學家,學問做得極好,很受讀書人推崇,他為人又樂善好施,恭儉節約,在這種情況下,王朗基本沒有聽過別人的不敬之語,被諸葛亮這樣指著鼻子大罵,難免接受不了。

最後一點也不容忽視,那就是王朗年事已高。在此次兩軍對峙時,王朗已是七十六歲的高齡。在醫療條件並不發達的古代,人到七十古來稀,王朗已算是難得的高齡了。雖然王朗看起來身體硬朗,還能隨軍,但是身體難免有些疾病。王朗很有可能本就存在一些心臟或者腦方面的疾病,在言語刺激下,忽然發作也是情有可原。

當然,這樣的分析,是在《三國演義》的基礎上。現實中的王朗並非被諸葛亮罵死,據史記載,王朗是死於許昌,他的死亡時間也是在此戰結束的大半年後,這些都與《三國演義》中的記載不符。《三國演義》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奇書,但在欣賞其中的情節和人物時,與歷史結合可能會收穫更多。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