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的官制,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說到三國的官制,魏國最為完善。不過曹魏的政權體制建設和東漢、吳蜀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曹魏曾長期控制東漢朝廷,以朝廷的名義號令四方。曹操在東漢朝廷之外,還有一個屬於自己獨立控制的政權機構,一般稱為霸府。所謂霸府,是名義上從屬於中央政府,但又實際控制中央政府,並代替中央政府行使權力的政治軍事集團。霸府自有其一套與中央政府職能相對應的職務,這個名分比較低的職務實際上又是該職能的實際執行者。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入許。劉協冊封曹操為大將軍,終漢兩代,大將軍是最高軍事長官,在通常情況下都是幼主執政的實際政策制定者,比如霍光,再比如曹操之前的何進。
曹操並沒有對漢以來官制做什麼太大的變動,基本上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進行有利於自己控制權力的調整。曹操甚至還設置了所謂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專事盜墓取寶,發死人財。在曹操消滅袁紹集團後,派西曹令史梁習主政并州,梁習是以「司空府別部司馬」的身份主政并州的,也就是說并州刺史已經歸入司空職權範圍之內。東漢時司空本掌水土事,類似於後來的工部尚書職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廢三公,自任丞相,滅袁紹後,曹操對中央政府職能的全面替代和控制。
曹操霸府中的權力職能很多,比如二十四曹。到了魏國正式建立後,非正式的霸府職能逐漸演變成正式的權力決策機構,比如尚書檯建設。尚書檯作為魏國的最高決策機關,時間並不長,實際上早在曹操當魏王的時候,為了加強集權,曹魏統治集團開始有意識地分化尚書檯的權力。曹操設立了秘書令,「典尚書奏事」,承擔了一部分尚書檯的職能。
曹丕上台後,將秘書令改為中書令,歷史上正式出現了中書令的稱謂。曹丕安插進他的心腹劉放和孫資入中書,「並掌機密」,實際上劉放和孫資才是真宰相。到了曹叡時代,中書令的職能更重,「號為專任,其權重矣!」尚書檯的職能反而在相當程度上被弱化了,成為花瓶機構。除了尚書檯、中書檯這些權力決策機構外,還有其他輔助性的諸司衙門,就是著名的「九卿」制度。九卿從夏朝就開始設立,東漢的九卿分別是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大司農、宗正、少府,曹魏建立後,依然繼承了漢朝的九卿名號,沒有進行改動。
古代的封建統治者除了注重權力機構建設,同時也非常重視官員的糾察彈劾制度建設,這方面的職能主要由御史台來負責,最高長官是御史大夫。在秦朝和西漢時期,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和宰相職能基本相近,在西漢末期甚至成了專職宰相。即使御史大夫不是最高行政長官,也是第二行政長官,屬於宰相的候補人選。在漢朝,凡是當上御史大夫的,無不在暗中詛咒宰相早死,自己好取而代之。因為這個原因,東漢乾脆取消了御史大夫的設置,曹操當政後,復設,但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御史台的監察職能,實際上落在了御史中丞的頭上,御史中丞也稱為御史中執法,專門彈劾人的。御史中丞的品秩只有千石,但在朝會的時候,卻有資格與尚書令、司隸校尉單獨跪坐,而其他官員都要擠在一起,官場上稱為「京師三獨坐」,足見御史中丞屬於那種位低權重的實權職務。御史有「風聞言事」的權力,說得通俗點,就是彈劾了你,即使你無罪,御史也不承擔責任。
魏國武將中真正挑大樑的職務,主要還是四征四鎮四平四安。比如征西將軍、鎮南將軍。四征將軍在武將班中品秩最高,位在三公之後,屬於官場中的一線職務。由於三國鼎立,魏國的主要軍事壓力來自於西線的蜀漢和東線的吳國,所以在這些征鎮平安將軍中,以東線和西線的專職將軍為重。曹魏武將中的一線人物,比如征西將軍夏侯淵、張郃、郭淮、鄧芝,征東將軍張遼,安西將軍曹仁,安東將軍曹休,鎮南將軍毌丘儉,鎮東將軍諸葛誕,鎮西將軍鍾會等。雜號將軍是指大將軍、四征四鎮四平四安之外的將軍名號,屬於二線武將,一般都由官場上的二線人物擔任,但有時也由一線人物出任。三國比較著名的雜號將軍有破虜將軍李典、討逆將軍文聘、鷹揚將軍曹洪、武威將軍於禁、橫江將軍魯肅、牙門將軍趙雲等人。。
在武將制度中,除了各號將軍外,下面還有許多次一級的武官,最著名的應該算是中郎將了,比如大名鼎鼎的五官中郎將曹丕。中郎將系列中比較重要的職務有五官中郎將、左右中郎將、東西南北中郎將、虎賁中郎將(桓階)、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等。還有一些中郎將屬於專職,比如專門對付匈奴的匈奴中郎將、專門對付南越的平越中郎將、專門開採金屬資源的司金中郎將,當然也包括曹操專門發死人財的發丘中郎將。除了匈奴中郎將這樣的專職武將外,曹魏還沿襲東漢,設有全權處理對羌事務的護羌校尉,鄧芝就擔任過這個職務,以及護烏桓校尉。
許多重號將軍經常在地方上駐防,有時也兼任地方刺史,但武將和地方官畢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系統。曹魏和東漢一樣,都是在地方上實行三級管理制度,即州刺史——郡太守——縣令、長。
東漢總共有十三個州,所以能當上州牧刺史的,都是官場一線人物,到了東漢末期,各州牧基本上都衍變了割據軍閥。曹魏也有十三個州:司、豫、徐、兗、青、幽、冀、並、涼、秦、雍、揚、荊。州刺史位高權重,如果管轄境內沒有駐防的重號將軍,則刺史在管轄境內文武兩道通吃。而州刺史以下的輔官,史書上稱為「佐吏」,比較重要的州輔官有別駕、治中、主簿。別駕的全稱是「別駕從事史」,因為這個職務每逢州刺史出行時,可以享受專門配小車的待遇,所以稱為「別駕」,是州官員系統中僅次於刺史的二號職務。
州實際上是政權的地方微縮版,除了名號級別降一等外,實職功能是上下對接的。州牧刺史是「皇帝」,別駕就相當於丞相,治中是諸曹尚書,專管具體的政務。還有就是主簿,具體職能就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除以上州輔官之外,還有部郡國從事史、祭酒從事史、中正等職務。部郡國從事史具體負責州下各郡的監察工作。每州有幾個郡國,就設幾個專職,相當於省區紀委駐各地市的特派員。祭酒從事史相當於現在的專職副省長,具體負責實際事務。中正,大體就相當於現在的人事部長,專門給朝廷和州里選拔優秀人才的。
州以下是郡,不過在名稱上,不是所有的二級行政區劃都稱為郡,如果某個郡是親王的封地,那麼就稱為「國」,比如中山國、北海國。按漢魏制度,郡守稱為太守,而「國」則稱為「國相」,或簡稱為「相」,晉朝改為「內史」。國相和郡守的職責權力相等,只是換個稱謂罷了。如果某個郡是國家的國都,那級別和待遇就比太守、國相稍高一些。魏國國都定在洛陽,所以洛陽的「郡守」就稱為河南尹。河南尹在天子腳下,實際上不算是地方官,而算是京官。因為經濟或軍事上的原因,郡和郡之間在級別上平等,實際上在官場上的地位有重有輕。
郡以下是縣,按漢魏制度,每個縣的人口過萬戶,長官稱為縣令,不過萬戶的稱為縣長。縣級行政人員編制也比較多,比較有名的幾個職務如縣尉、門下書佐、小史。
縣並不是地方行政編制的最後一級,在縣下面,還有「鄉官」。三國時期的鄉官建設基本沿襲了秦漢以來的舊制,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動。如果一個縣人口過萬戶,則置四個鄉,過五千戶的置三個鄉,過三千戶的置二鄉,五百戶以上的一個鄉。鄉的行政事務負責人稱為「嗇夫」,財政一把抓,尤其是上級分配下的稅收任務。在嗇夫之外,還設有「三老」,主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比如評選孝子、順孫、貞女、義婦、好人好事等。鄉下面是亭,每鄉一般設有十個亭長,亭長就相當於現在的鄉派出所所長,主要維持地方治安。亭長的下一級是「郵」,一亭有兩郵,也是主抓地方治安的。每「郵」下設五個「裡」,「裡」的頭稱為裡魁,一個裡約管百戶,相當於現在的村長了。裡之下就是什,管十戶人家,相當於村民小組組長。什之下是伍,管五戶人家。他們的具體工作就是監督百姓,如果發現誰有不法舉動,立刻報官。
以上就是魏國的官制了,基本上沒什麼變動,和東漢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