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會身為司馬昭的親信 為何在滅蜀之後走向反叛的道路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鍾會身為司馬昭的親信 為何在滅蜀之後走向反叛的道路

很多人都不瞭解鍾會背叛司馬昭的事情,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三國時期的穎川,名士輩出,荀彧、郭嘉、陳群等人皆出於此,此地堪稱是曹魏政權的名士搖籃。公元225年,時任太尉的鍾繇又添一子,這個孩子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鍾會。

鍾會(央視版)

鍾會是鍾繇的幼子,生鍾會時,鍾繇已近75歲,是標準的老來得子。還沒疼愛幼子幾年,鍾繇就去世了,好在鍾會從小聰敏過人,母親又管教甚嚴,所以童年過得順風順水。長達後,鍾會「有才數技藝,而博學精練名理,以夜續晝,由是獲聲譽」。高平陵之變後,鍾會逐漸進入司馬氏的權力圈,作為幕僚,鍾會常為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出謀劃策,被司馬師贊為「真王佐材也」。夏侯霸逃奔蜀漢後就曾說過:「有鍾士季者,其人雖少,終為吳、蜀之憂」,此時鐘會才二十五歲左右。

毌丘儉謀反,司馬師親征,鍾會隨行;司馬師死後,諸葛誕謀反,司馬昭親征,鍾會亦隨行,出謀劃策。鍾會得到司馬氏兄弟的認可,最後逐漸成為司馬昭的心腹,司馬昭對其非常寵信。滅蜀漢之戰前,只有鍾會力排眾議,堅定地支持司馬昭發起的伐蜀之戰。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司馬昭的親信將領,鍾會為什麼會在滅蜀漢之後走上了反叛司馬昭之路?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好權謀、野心大。

滅蜀漢之戰前夕,鍾會作為伐蜀最高軍事統帥,被很多人所羨慕,但有一個人卻不這樣認為,這個人就是鍾會的親大哥鍾毓,鍾毓作為鍾會的親大哥,很瞭解弟弟鍾會的為人,他曾私下對司馬昭說:「我弟弟才智過人,但好玩弄權術,野心不小,不可不提防。」(會挾術難保,不可專任。)司馬昭聽後笑道:「如果將來真有這麼一天,我就只治鍾會的罪,絕不會連累你及鍾氏一門。」

二、一生太順,驕傲自滿。

鍾會的成長之路異常順利,雖深諳權術,有野心,但是其心理建設完全跟不上年齡的增長。滅蜀漢之後,鍾會自得意滿,沉浸在喜悅中,很容易飄飄然,不合時宜的想法也就多了,只是他還忌憚一個人——鄧艾。鄧艾作為伐蜀漢三路大軍中的西路軍統帥,軍事素養極高,其乘姜維和鍾會的主力軍對峙之機偷渡陰平,一路披荊斬棘,最終攻克成都,是滅蜀漢的最大功臣。只是滅蜀漢之後,鄧艾犯了與鍾會同樣的錯誤——居功自傲,做了很多僭越的事情。鍾會抓住機會,趁機設計陷害了鄧艾,將他裝進囚車押往長安,後被衛瓘派的人中途了結了性命。

鄧艾(央視版)

三、遭猜忌,壓力大。

正因為鍾會的聰敏、驕傲和功績,引起了圍繞在司馬昭身邊一群人的猜忌,鍾會遭到這些人的不斷攻擊,壓力很大。出征前,司馬昭的親信賈充、羊祜就對鍾會表示過質疑;司馬昭的夫人王元姬也認為:「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司馬昭的心腹邵悌也曾向司馬昭進言:「鍾會領十多萬軍隊伐蜀,沒有家人子弟做人質(其一生未娶,父母已亡故),不如派其他的人出征。」……關鍵是,就是司馬昭本人都不信任鍾會,還派親信衛瓘挾制鍾會。

四、姜維火上澆油。

火苗有了,想燒的更旺些,需要再澆點油,這個油就是姜維。姜維為了復國,忍辱偷生,暫寄鍾會處,鍾會確實很喜歡姜維,兩個人一拍即合,準備起兵。起兵前,姜維建議鍾會為防萬一,應先盡除魏將,搶佔先機,只是鍾會對此一直猶豫不決,以致喪失了最好的機會,最後事洩,鍾會、姜維二人盡皆被殺。假設鍾會當初聽取姜維的建議,結局又是怎樣呢?

姜維(央視版)

五、可能是被逼反。

鍾會的反叛可能是臨時起意的,按鍾會的智謀,如果早有預謀,他肯定在第一時間就會派兵守住入蜀的各個要道,不至於在得知司馬昭往長安、漢中派兵時才如夢初醒。滅蜀漢之後,司馬昭曾給鍾會寫了一封信:「今遣中護軍賈充將步騎萬人徑入斜谷,屯樂城,吾自將十萬屯長安」。鍾會看完信後大驚失色,「但取鄧艾,相國知我能獨辦之。今來大重,必覺我異矣」。面對這般赤裸裸的威脅,鍾會該如何選擇?其實,反不反都是死路一條。司馬昭是真正的高手,他通過鍾會之手幹掉鄧艾,又通過衛瓘之手幹掉鍾會,妥妥的「黑吃黑」手法。這些立大功、掌兵權的人一死,司馬昭就安心了,統治權可以平穩地交到兒子手中。

司馬昭(央視版)

當「稚嫩」的員工遇到「老練」的老闆,不好好規劃規劃就亂跳騰,結局只能是——自作孽,不可活。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