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36回,「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水鏡先生司馬徽給劉備介紹了「得一可得天下」的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劉備回到新野後,化名為單福的徐庶前來投奔劉備,徐庶為劉備獻計擊敗曹仁、李典,襲取樊城,立下大功。曹操聽從了程昱的建議,假借徐庶母親書信騙徐庶前往許都。徐庶儘管捨不得劉備,但為了盡孝心,只能被迫離開。離開前,徐庶鄭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勸他務必早點去隆中拜訪臥龍先生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劉備從此開始扶搖直上。可以說,徐庶是劉備和諸葛亮真正的大恩人。徐庶投奔曹操後,因記恨曹操,決定不向曹操獻一計策。小說中最後一次出現是赤壁之戰前,孫劉聯合獻計,曹操將所有戰船相連,徐庶看出了這是孫劉的火燒計策,但沒有向曹操揭露。此後,便再無徐庶消息。
以上是小說內容,真實歷史中,徐庶原名徐福,穎川郡長社縣人,家境貧寒,為人慷慨,孝心仁義,鄉里文明。徐庶年輕時因替朋友報仇而被官府抓捕,相識的獄吏幫他越獄才得以保全性命。徐福改名為徐庶,逃往荊州避難,並結實了諸葛亮,成為志同道合的好友。
《三國演義》中,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以後就奔頭曹操去了,真實歷史中,徐庶和諸葛亮一起為劉備效力過一年多時間,直到赤壁之戰前曹操佔領荊州後,曹操才抓了徐庶的母親並將徐庶騙至許昌,《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
關於徐庶的結局,歷史和小說出入挺大。歷史中,徐庶投奔曹操以後,在曹操手下為官多年,並且頗受曹操信任,官拜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右中郎將是郎中令的屬官,負責統領皇宮的侍衛,保護皇宮安全等事務。能擔任如此重要的職務,可見曹操不僅認可徐庶的能力,而且非常信任他。
對於將自己推薦給劉備的恩人,諸葛亮一直對徐庶感激不盡。在諸葛亮的心中,徐庶的才華遠在自己之上(謙遜的說法),徐庶有王佐之才,如果得遇明主,完全可以成為一國丞相,列土封侯,區區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的職務,完全配不上徐庶的才華。諸葛亮為徐庶感到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