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是個流傳很廣的歇後語,這個歇後語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說的是發生在赤壁之戰中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赤壁之戰期間,曹操派蔡和、蔡中前往周瑜營中詐降。曹操的計謀自然沒有瞞過周瑜的眼睛。周瑜將計就計,故意熱情接待二人。此時,周瑜手下的大將黃蓋也想出了火攻曹操的計策,在深夜來到周瑜的大帳獻計。經過二人的密謀,第二天就當眾上演了一出苦肉計。周瑜以擾亂軍心為由,命令手下將黃蓋推出斬首,而黃蓋也不甘示弱,倚老賣老,反唇相譏。江東眾將不明緣由,紛紛上前求情。最後,黃蓋被剝光衣服,挨了50脊杖,皮開肉綻,鮮血迸流,一連昏死過幾次。兩人合演的這出苦肉計不但騙過了東吳的其他將領,同時也讓詐降的蔡和、蔡中深信不疑。之後,黃蓋讓好友闞澤前往曹營獻上詐降信,終於使曹操上當,最終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上面介紹的,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這個故事其實在歷史上是有真有假的,不僅如此,歷史中黃蓋在赤壁之戰中所發揮的真正作用也比小說中要大的多了。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火燒曹軍的主意是諸葛亮和周瑜不約而同想出來的。而實際上這事與諸葛亮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這時諸葛亮所充當的角色僅僅是劉備與孫權之間的聯絡參謀,他並未出現在戰爭前線。周瑜雖然最後的確是採用火攻打敗了曹操大軍,但主意也不是他想出來的。首先想出這個主意的人就是黃蓋。據《三國誌·周瑜傳》記載,黃蓋主動向周瑜提出了火燒曹軍艦船的設想。黃蓋說:「如今敵眾我寡,在這種情況下我軍是很難與曹軍進行持久對抗的。據我的觀察,曹軍的艦船首尾相接,只有用火攻才能取得勝利。」這個記載就說明了兩個事實:火燒赤壁的計策出自黃蓋而非周瑜,更不可能是諸葛亮;另外,曹軍艦船相連是曹操主動採取的措施,並非如小說所言是鳳雛龐統巧設的連環計。
另外,《三國演義》中說黃蓋與周瑜合演了一出苦肉計,黃蓋還挨了一通鞭子。這個情節也是沒有歷史根據的。不過,黃蓋詐降曹操並給曹操寫詐降信倒是歷史的真實。這個記載出自《三國誌·周瑜傳》注引《江表傳》。
除了沒有苦肉計之外,所謂的蔡中、蔡和詐降也是《三國演義》作者為了增強小說的故事性而特意虛構的情節,對歷史事實差別很大。蔡中、蔡和兩人在歷史上全無蹤跡,只不過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兩個替死鬼而已。
也許是後人覺得歷史上赤壁之戰的故事還不夠精彩,因此,在元代雜劇、平話之中,黃蓋就已經「挨打」了。之後,被曹操派來潛伏的蔣干找到黃蓋,而黃蓋也主動表示要投降曹操,托蔣干帶信給曹操,並說自己將送五百糧草獻與曹操。之後的故事基本與小說差別不大。黃蓋乃是詐降,騙過蔣干和曹操,最終在赤壁火燒曹營。
這個故事與小說相比,合理性要差了很多,情節的設計有明顯漏洞。不過,這些設計已經給了羅貫中以足夠靈感,在《三國演義》中出現的黃蓋詐降的故事比起平話來,無論在情節合理性、故事精彩程度都要高明了很多。
《三國演義》中周瑜打黃蓋的故事咋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清人毛宗崗有些憂心忡忡。他在《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的點評中就暗示這個情節設計的有點過了。不過,也有為這個情節叫好的。鍾伯敬認為:「黃蓋苦肉計,忍辱受杖,誓死無怨,真丈夫所為也。」
到了當代,這個問題又困擾了一些影視編劇和導演們。上世紀九十年代開播的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周瑜打黃蓋的故事被原封不動搬上了熒屏。而在2008年上映的電影《赤壁》中,著名導演吳宇森卻將這個故事給刪除了。當時有這麼一條新聞:有記者問吳導:黃蓋在赤壁戰前的苦肉計早就膾炙人口,而在《赤壁(下)》中,黃蓋要求使出苦肉計假降曹操,但是卻被周瑜否決了。
吳宇森的解釋是,改動情節是基於人性化的考慮,吳導說:「我想這部電影能夠多點人性化、真實感,如果一個人被打了五十大板,還怎麼打仗?所以我覺得實在不合理,就沒有這樣去做。影片突出了黃蓋的英雄氣概和他的計謀,在情節方面稍微改動了一些,我覺得這個力量更強大,更容易入戲。」
看來,吳導對於這個故事有了一個全新的理解,這個解釋在道理上也是說的通。不過,最後頂替黃蓋而被吳宇森派去曹營的,竟然是周瑜的妻子小喬。這個改編就不合情理了,也成為了最為觀眾所詬病的一個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