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字雲長,蜀國著著名將領領,位居五虎將之首,武藝高強,一生重義。說到這個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關羽的勇武自然不用多說,其最終落得個兵敗被殺的下場也的確令人唏噓,不過我認為關羽的戰敗被殺幾乎是注定的結局,原因有二:一是荊州戰略地位太過重要,孫權必定要奪之,但關羽顯然沒有意識到;二是關羽過於自傲,過於苛責致使屬下叛變,最終使得自己落了個兵敗被殺的下場。
關羽並未認識到孫權對荊州的必取之心
都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實際歷史上並無「借荊州」之事,只有「換荊州」之實。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則與赤壁之戰後的局勢密不可分。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郡一分為三,分別被魏蜀吳三方佔據,而劉備無疑成為了最大贏家,他順利佔取荊州七郡中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以及江夏郡和南郡南部,而孫權則佔據了江夏郡和南郡的北部,南陽郡則依舊在曹操手中。
赤壁之戰後荊州局勢
為了獲取更有利於自己的發展空間,劉備曾先後兩次向孫權提出用自己佔據的江夏郡南部換取孫權佔據的南郡北部,但卻均遭到孫權拒絕。後來,孫權出於己方戰略考慮,想要將劉備推到對抗曹操的第一線,用以牽制曹操,而使東吳騰出手來另謀發展,於是便同意了這一方案,這便是歷史上的「換荊州」了。
事實上,對於赤壁之戰後荊州大部落入劉備手中,東吳方面是極不滿意的,但由於劉備借劉琮之名佔據荊州無可厚非,另一方面雙方又是名義上的盟友,東吳方面無法強奪,也只好默認了這一事實,但並不代表東吳方面就死心了。對於東吳來說,荊州地處長江上游,順流而下便可直接威脅東吳腹地,此時已經崛起的劉備再佔據荊州,對東吳來說將是極大的威脅。而對於劉備來說,一旦丟掉荊州,那麼益州的東大門將被牢牢關死,自己的勢力將完全被鎖困在益州地區,很難再向外擴展。
孫權實際上從未放棄謀劃荊州
孫權之所以會默許劉備佔據荊州,還有另一方面的考慮,劉備雖然成為了赤壁之戰後最大贏家,但實際上此時勢力依然極弱,如果想要對抗曹操,那麼劉備必定需要依靠東吳這個盟友,孫權更是想要通過嫁妹子聯姻這一手,將劉備牢牢掌握在手中,從而順理成章的奪取荊州。
不過,孫權沒想到的是,劉備竟然以荊州為跳板,又進而佔據了益州,僅有大部荊州的劉備威脅不到東吳,但佔據荊州、益州兩地的劉備卻已經有了威脅,這是孫權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劉備進入益州之後,孫權便接回了妹子,同時開始謀劃奪取益州,這便有了之後的湘水劃界和白衣渡江。
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
然而,關羽顯然沒有料到這一點,在已經有了湘水劃界的情況下,卻依然在蜀魏剛剛結束漢中之戰的情況下,仍然發動了襄樊之戰,要知道漢中之戰的蜀漢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窘迫境地,根本無力再發動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了。
關羽過於自傲的性格
如果說沒有認識到荊州重要作用是關羽作為主帥的失職,是他戰敗的客觀原因,那麼他過於自傲的性格,便是他兵敗被殺的直接原因。
關羽一向自視甚高,難以容忍其他人與其並肩,在得知馬超被封為平西將軍之後,竟然要棄荊州於不顧,想要入川與馬超一較高低,直到諸葛亮寫信安撫,點明馬超不如自己,關羽將信「遍示賓客」之後,這才心滿意足。而在關羽被封為五虎上將之首之後,得知黃忠與自己同為五虎上將,關羽再度惱火的說道「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又是經過費詩的勸說,這才勉強接受。
關羽這種自傲的性格,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便體現為了難有容人之量,糜芳、糜竺跟隨劉備時間極長,關羽在出征之時,由糜芳、傅士仁所在供應糧草軍需,因兩人與關羽不睦,便不願全力供應關羽,而關羽則放出話來,「回去後便懲處他們」。結果,糜芳、傅士仁在恐懼不安之下竟然降了東吳,直接導致關羽後路被斷。
而縱觀整個襄樊之戰,關羽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顯然很是差勁,這與其性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導致其在前期戰事相對順利的情況下,形勢急轉直下,迅速潰敗,最終兵敗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