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著名謀士參謀諸葛亮六出祁山卻無功而返?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為什麼著名謀士參謀諸葛亮六出祁山卻無功而返?

三國歷史上,諸葛亮曾六出祁山卻無功而返。而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著名謀士參謀,政治家,難道會看不清天下局勢而盲目北伐嗎?這裡面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當時天下三分,曹魏的領土最大,曹操擊敗袁紹,統一北方。曹魏兵精將廣,手下能人異士多入牛毛,冷兵器時代,北方騎兵戰鬥力首屈一指。且八百里秦川沃野,關中地區盡在域內。百姓基礎十分雄厚。自曹操統一北方後,曹魏一直在北方經營,實力雄厚。

東吳自孫堅到孫權,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長江流域佔盡地利,易守難攻。並且又奪回荊州要塞,江漢平原又歸於東吳。

蜀漢於公元219年在漢中爭奪戰中打敗曹操,佔領了漢中之地,奠定了蜀漢的根基,蜀漢方有了自己穩固的根據地。同年,關雲長威震華夏,攻取襄陽,樊城,欲直取許昌。蜀漢迎來的最鼎盛的時期。可惜好景不長,孫權撕毀同盟契約,奇襲荊州,又與曹魏結盟,致使關雲長敗走麥城,蜀漢丟失了戰略要地。

同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此時剛剛建立政權,正是發展經濟,鞏固後方的大好時機。可是劉備念桃園結義之情,執意要為關羽復仇,同年7月,派兵進攻東吳,可惜被東吳書生陸遜以火燒連營之計打敗,劉備於白帝城病故,至此蜀漢國力受損,大將凋零,元氣大傷。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何僅相隔6年,孔明就揮師北伐呢,並且其在職期間多次北伐,嘔心瀝血,一致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之歎。

從三個方面來說:

其一、孔明原是一介布衣,躬耕與南陽,並非三國中描述的未出茅廬而知天下,劉備三顧茅廬,待孔明如師如長。(現在很多人懷才不遇,心理的感受可見一般)。孔明感激知遇之恩,嘔心瀝血。杜甫有詩:「三顧茅廬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從後人的評價中亦可看出。

其二、後主劉禪昏庸孱弱,無治國之能,無治國之方,從出師表中,孔明對他的叮囑中可以看出。在君主立憲制的封建社會,後主劉禪之位不可動搖,除非孔明謀反,但這是不可能的。諸葛亮在政治方面堪稱奇才,必定早已看出,自己死後,後主絕對守不住劉備打下來的蜀漢,必備曹魏所亡。按照天下局勢,只能東和孫權,北伐曹操。

其三、當時蜀國雖弱,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佔據防守優勢,屬於偏安一隅。但兵不練則廢,作為蜀漢丞相,自然明瞭這個道理,以戰練兵。想必孔明也想讓蜀漢軍民培養尚武精神,以保自己死後蜀漢仍可無虞。

其四、曹魏一直與東吳相互牽制,然而吳國相對較弱,唇亡則齒寒,蜀國派一定的兵力牽制魏國,可以減輕吳國的壓力,維持三國鼎立之局勢。從孔明每次北伐都是選在吳魏對峙之時,可見其用心。

由此可見,諸葛亮並非不明天下局勢,而盲目北伐。其北伐用心良苦,實屬當時天下局勢蜀漢的一個上上之策。孔明不愧為三國時期最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