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對將的標準解釋:「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即是說衝鋒陷陣只是體現將勇的一面,軍事制度、用兵之法才是將的根本,為將者當知五事,道、天、地、將、法,其中將又只是五事之一,將的職權範圍廣泛,包含如何用人,計算敵我雙方戰力優劣等無不是將的範圍建安十一年前於禁高於張遼,建安十一年後張遼高于于禁。
於禁,外姓武將最早獲得假節鉞的。於禁在曹操開疆擴土時期的功勞和能力無可置疑,百戰百勝,簡直不能更吊。他是五子當中第一個被封將軍的人,而且是被封的左將軍,地位最高,持假節鉞,這種地位,在曹操那裡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類似於關羽在劉備手下的地位。但於禁生涯末期正面敗給關羽,可以說是他一生之中最大的敗筆,投降關羽更是讓自己這個一代著名將領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地位。
於禁在曹操赤壁之戰前的戰績華麗得一塌糊塗,征黃巾,平叛亂,北拒袁紹,幾乎掃蕩了北方。曹操也給於禁極高的評價「雖古之著名將領,何以加之」。
三國誌給於禁的評價就是最號毅重,從五子傳來看,於禁被描繪成一個鐵面無私,冷酷無情的將軍,帶兵打仗從來不含糊,而且嚴格限制手下的軍隊,作戰一板一眼,關鍵時刻還經常身先士卒鼓勵軍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官渡之戰的前期,袁紹大軍壓境,於禁毫不畏懼,親自擊鼓提升士氣,而且主動出擊,轉守為攻,為曹操平定徐州呂布爭取了很多的時間。
張遼在其二十餘年的戎馬生涯中,攻無不克,守無不固,其為將之勇力和智略皆有可觀。張遼軍旅生涯最輝煌的巔峰是對孫權的合肥之戰。張遼這一戰,殺得東吳「人人害怕,聞張遼名,小兒也不敢夜啼」。此役後曹操大讚張遼,又升其為征東將軍。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復征孫權。軍到合肥,曹操循行視察昔日張遼作戰的地方,讚歎良久。後來繼位的曹丕曾評價說:「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800,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並贊其「此亦古之召虎也。」太祖表漢帝,稱進及於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注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綜合能力個人傾向張遼,武力張遼勝一籌,統兵能力於禁更勝一籌,水淹七軍之前,無疑於禁的官職,統兵,能力都是外姓諸將中的佼佼者。張遼合肥之戰有勇有謀,
統兵,治軍雖不如於禁,但是張遼能力應該與關羽差不多,關羽打敗了於禁,相比而言,張遼戰場遇於禁應該也能獲勝。不過這麼比,也不算太公平,於禁前期的戰功是外姓諸將中最厲害的,可惜晚節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