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曹操,劉備,孫權都是一代英雄豪傑。能夠在那個亂世,三分天下,必定有著不同於常人的本事。可他們的後代呢?用一個很難聽的詞來形容,酒囊飯袋。也許不好聽,但事實也差不多是這樣。
曹丕最大的優點就是勤奮,其他就沒什麼可說的。名副其實的二世祖,曹操本來就能稱帝,但沒有。因此,曹丕順理成章的稱帝。曹丕在文學方面,那也是沾了曹操的光。曹操給曹丕留下了一個強大的政治班底,這幫子人輔佐曹丕。可曹丕卻沒有給自己的兒子留下多少。敗完了曹操給他的東西,他也差不多死了。還留下了一個後患,司馬家族。曹操經常的取笑和譏諷袁尚、劉琮,不知道曹操看到自己兒子把他的家底都敗完了,會作何感想呢?曹丕還好只做了7年的皇帝,否則還真不知道他是不是會成為亡國之君。
劉禪一直被稱為「阿斗」,可現在很多人都說他有大才。有沒有大才,還真沒看出來。能看出來的就是他樂不思蜀。很多人都表揚他,說他識大體。也許吧,也許投降在某些人的眼裡就是識大體的表現吧。假如他沒投降,而是自殺殉國呢?我想,那樣的話,也許能成就一段佳話。可有「大才」的劉禪的才華都用在了怎樣保全自己,而不是保全蜀國。
孫權的幼子,能當上皇帝可謂是一波三折。曹操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大家應該都知道。可孫權卻在選擇儲君方面大失水準。孫權的長子宣太子孫登、次子孫慮早年去世;而三子孫和被立為太子後,因被意圖爭奪太子之位的四子魯王孫霸和孫權長女全公主陷害而被廢去太子之位,孫霸也被孫權逼迫自盡。最後孫權決定立幼子孫亮為太子。
孫權立了一個10歲的兒子為皇帝,結果可想而知。經過了幾次的宮廷內鬥之後,孫綝編織了孫亮的幾大罪狀,廢黜孫亮為會稽王,時年16歲。改立孫亮之兄孫休為帝。
大家可以想一下,提起三國的君主,大家能談的無非是曹操、劉備、孫權,而曹丕、劉禪、孫亮,除了能找出他們的軼聞趣事之外,好像很難想到他們在治國理政和征戰方面的功績。
可能用「酒囊飯袋」來形容有些不當,但他們與自己的英雄爹相比,也的確是酒囊飯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