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曹操佔據北方,孫權獨據江東,地理位置稍差的只有蜀漢了。
可蜀漢和東吳聯手為何還打不敗魏國呢?一方面是由於蜀漢和東吳因荊州的歸屬權撕毀盟約而大打出手,另一方面,則是人口和所佔疆土的緣由。
一、人口
在三足鼎立時期,人口逐漸穩定,據統計:
蜀國人口約有28萬戶,即94萬人左右,而士兵只有十萬多一點。
吳國人口約有52.3萬戶,230萬人左右,士兵約23萬。
魏國人口約有103萬戶,443.28萬人左右;士兵約50萬。
從人口數量上看,魏國大約是吳國的兩倍,蜀國的五倍;士兵數量接近蜀國和吳國的兩倍。
所以,蜀、吳必須聯手,要不根本沒法打。可就算是聯手,蜀、吳也是以少打多。在這種情況下,蜀、吳只有速戰速決才有獲勝希望,否則長時間拖下去耗都耗死了。
兵力統計,在赤壁之戰時,曹操約十五六萬,孫權五萬,劉備一兩萬。
可後來,吳蜀兩國卻為了個荊州打了起來,夷陵之戰中,陸遜統率的吳國抗蜀軍的兵力約五萬。(《資治通鑒》、《三國誌吳主傳》、《陸遜傳》均有記載);蜀軍的總兵力在七萬左右,其中在夷陵地區作戰的有六萬人。戰敗後,劉備退回永安時只有兩萬多兵防守,重臣黃權孤軍無援,無奈下投降了魏國;而東吳也損失不小。
二、疆土
三國時期,十大繁榮城市分別為洛陽、長安、許昌、鄴、南皮、宛、漢中、成都、襄陽、建業。其中,有六個城市歸屬魏國,而且天子——漢獻帝劉協也在曹操手上。要知道,天下的讀書人都是有崇高理想的,天子在哪,哪兒就是政治中心,就是莘莘學子嚮往和努力前往效力的地方。
因此,魏國的人才不斷湧現,有大族後裔如終會、陳泰等能獨當一面,也有草根出身、屢次擊敗姜維的鄧艾。而蜀國地少人稀,人才基本靠吃老本,到了後期,撐起蜀漢的支柱竟然還是從魏國投降過來的姜維;吳國的交、廣兩州大部分地區還沒開發,民風還未開化,人才全靠士族大家的家庭教育,其中以陸遜的家教最為成功——陸抗,也正是陸抗維持著吳國,反而是三國裡最後滅國的一個(魏國被晉國取代)。
再說軍隊,東漢末年,北方的烏桓、鮮卑逐漸入居中原,散佈於沿邊諸郡。光匈奴入居汾水流域的就有三萬餘落。這些馬背上的民族,作戰之勇猛可見一斑。魏國吸納了這些士兵,組成「虎豹騎」,由曹氏親族統領。在戰場上,尤其是平原上,曹魏的作戰能力是碾壓其他兩國的。
東吳方面,吳國水戰天下第一,這沒問題。可陸戰很渣,在征服山越後,將越人從山區遷至平原,總數約有十餘萬人,也算是不小的補充了吧。
蜀國的士兵一部分是從荊州過去的,一部分是益州本地的,諸葛亮在征服南蠻後,抽調了南蠻中的精銳士兵組成特種部隊,他們能身披鐵甲翻山越嶺,號稱「無當飛軍」。
三、總結
晉國(魏國前身)統一三國,不是偶然,因為從疆土和人口上就佔了絕對優勢。一個國家,掌握了人才和經濟,才會變得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