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中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關羽失荊州,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這兩天有時間,抽空整理了一些關於三國時期的一些資料,關於荊州部分,看完覺得未必是關羽「大意」失了荊州,具體理由,請朋友們看如下分析。
先說說荊州,荊州按東漢行政劃分,屬於「北接宛、洛,東遏九江,一帆可至吳、會,西望巴蜀」屬於三國時期的戰略要衝,想要一統天下,荊州屬於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向劉備提出的戰略計劃《隆中對》也著重對劉備講述了荊州的重要性「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荊州重不重要?當然重要,劉備想要「興復漢室」,三要素:益州、荊州和天下有變。就像有的古人所說,即使天下暫時未變,只要據有荊、益,依然屬於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面,就算無變也可使之有變,但是一旦失去荊州,就算有變,那麼想興復漢室也是難於登天。所以,荊州的極端重要性,劉備集團上下都是非常清楚的。
那麼劉備應該派誰守荊州呢?這個就要好好分析一下,荊州屬於戰略重心,不容有失,所以在鎮守人選上必然非常慎重,忠心、功績、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將軍方面只能從關張趙馬黃魏裡面去找了,馬超、黃忠、魏延(魏延還是算很有本事的一名將軍,後來劉備將漢中要地派給他鎮守,其能力足見一斑,史載「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就先不考慮了,新近才投降的,還不瞭解,任誰也不敢放心用,畢竟荊州對於成都來說屬於天高皇帝遠。剩下的只有張飛、關羽、趙雲三個。先看張飛,「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以張飛的性格,部下忍受不了都會殺他,鎮守荊州更是想都不要想。趙雲呢?趙雲本質上一直都是劉備的保鏢兼近衛軍將軍,沒有獨當一面的資歷和聲望,統領荊州也不可能,選來選去那就只有關羽了。
魏延
再說說關羽其人,在古代對於一個武將的評價,往往是從「忠、勇、智」三個方面來看待分析的,史料記載「先主與羽、飛恩若兄弟,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以上資料都說明關羽和張飛是劉備創業最早的班底,也是當時最忠於劉備的人,而且關羽對劉備的忠心連曹操都非常欣賞--「曹公義之」,大家都知道,曹操能成就一番霸業,與他的看人識人的毒辣眼光是分不開的,連曹操都欣賞關羽的忠心。所以,關羽對劉備的「忠」沒有任何問題。
再來看看「勇」,不管是關羽的千里走單騎還是其他人評價「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據險守要而不可犯」還是「關羽驍銳,必將為患」,還是後來的「圍曹仁,斬龐德,禽於禁」等等,「勇」之一字,關羽當之無愧。
再說「智」,這一點,很多朋友就會反問,認為關羽都丟失荊州,怎麼會有「智」呢?我們先不看丟不丟荊州,先單獨說說關羽的「智」,劉備集團本來就人才匱乏,大家都公認的,武將就那麼幾個,謀士也屈指可數,主力入川之後,在荊州就沒有留下什麼像樣的謀士,而且荊州距成都、漢中的距離可不是一般的遠,所以,很多事情都要靠關羽獨自解決,這才有劉備後來「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的名號來鎮守荊州(此前一直有實無名)。可問題是,劉備給了他名號和權力,可沒有給關羽人,關羽治荊州,只能依靠博士仁、糜芳、郝普和潘濬等人來治理荊州(關羽雖然假節鉞,卻沒有人事任免權,古代君主對鎮守一方的將軍大臣基本從不授予地方人事權,防止坐大),所以,關羽鎮守荊州只能一人獨自應付,其他人又指望不上,不論是「單刀赴會」與孫權集團周旋,還是「遙授梁、郟、陸渾群盜印號,以為支黨」為劉備進圖中原做前期準備,只能由他一人獨自完成。
所以,關羽獨當一面的「忠、勇、智」都沒有問題,那麼關羽為何還會丟失荊州呢?我們先來看看這樣一句話:「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也就是說,關羽體恤手下的士卒,但對於那些士大夫階層則不是那麼特別尊重了。而且,關羽、張飛是最早跟隨劉備打天下的人,劉備對他們二人自然非常瞭解,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劉備對張飛是有過勸告的,但為何對關羽沒有?因為在劉備看來「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那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
對於關羽北伐襄陽,有人會說那是關羽擅自行動,毀了劉備的大局,對於這種說法,首先,我們要知道,關羽對劉備的忠誠沒有任何問題,他作為劉備集團統鎮一方的大將,自然是瞭解整個蜀漢的戰略意圖的,也就是說諸葛亮為蜀漢集團制定的戰略方針他是知道的,劉備於建安二十四年春,拿下了漢中,在劉備拿下漢中之前,關羽也在同時間不斷與曹魏集團交鋒,不斷吸引曹魏注意力「(建安二十三年)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也就是說,關羽與曹魏集團的戰事,退一萬步講,就算劉備沒有下令(劉備沒有下令的可能性不大),但劉備絕對是知道的,戰事從建安二十三年初持續到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劉備不可能沒得到消息,但劉備並未反對關羽北伐與曹仁的戰事,說明是劉備下令關羽(至少默認關羽)北伐的。
那麼,關羽北伐是為了執行「一路出秦川,一路出荊向宛、洛」的戰略嗎?建安二十四年春,劉備就已經拿下漢中,同時,關羽就開始準備發動襄陽戰役,同時進行,按推斷,這就是劉備的安排,劉備應該是準備從漢中出發進攻關中的,但為什麼後來又沒有呢?「關羽圍樊、襄陽。太祖以漢帝在許,近賊,欲徙都」,關羽發動襄陽戰役,劉備在漢中,無論如何也要發動戰役以呼應關羽的戰事,但劉備沒有,而是在籌備「進位漢中王」的事情。
「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博士仁、糜芳、潘濬「與關羽不穆」,郝普則「為吳將呂蒙所譎,開城詣蒙」,作為一個官員,在存亡面前,至少能夠分清楚對錯,但他們的行為很奇怪,雖然「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但並沒有像張飛「鞭撾健兒」那樣鞭撻士大夫,就算再不和,也不至於拿國家存亡開玩笑,但那三個恰恰相反,而且糜芳和劉備的關係不一般,而郝普則更搞笑,居然是被呂蒙騙的,要知道,郝普是劉備直接親自任命的。而劉封、孟達在關羽危亡之際居然也作壁上觀,這個也很不符合常理。
所以,我們可以推斷,關羽發動襄陽戰役,至少劉備是同意的,但劉備並沒有真的想讓關羽攻下許昌,「關羽圍樊、襄陽。太祖以漢帝在許,近賊,欲徙都」這句話就很能說明問題,而「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關羽是「降漢不降曹」的,也就是說,劉備默許關羽發動襄陽之戰(以劉備的威望,要是想阻止關羽北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關羽則以為發動襄陽之戰是為了救出漢獻帝!劉備一直都以漢室忠臣的面貌出現的,救出漢獻帝,他劉備怎麼辦?真的當大臣?劉備當然不願意,不然也不會在曹丕篡漢之後,「不加確認」的情況下登基稱帝了。所以,關羽想救出漢獻帝,而劉備又不能反對,就只能暗中讓其他人拖關羽的後腿了,再加上門閥思想作祟,於是才有了其他不可思議的一幕。只是後來,劉備玩砸了,沒料到死了關羽還丟了荊州。關羽肯定不知道這是劉備的意思,底下人也不敢說這是劉備讓他們幹的,而且關羽前線作戰,後面這一幫子人拖後腿,關羽絕對會找他們算賬,於是,兩下一合計想活命就只能倒向了孫權,只是找了個「有隙」的拙劣借口。在三國時期,官僚選拔基本都是基於九品中正制,出身門閥世家的官僚很多都看不起出身草根的官員。(後來劉備伐吳前,孫權想議和,劉備也沒有討要這些人)。
關羽北伐襄陽「威震華夏」、「中原震恐」,劉備沒出川,關中地區沒事兒,曹魏就以舉國之力來對付關羽,為了對付關羽,曹操連徐晃,張遼,於禁都派過去了,曹仁都被關羽包圍了(基本能打的都到場了),孫權集團則為了奪回荊州,也是挖空心思對付關羽(為此策劃多年,從魯肅時代就開始了),也就是說,關羽以一己之力對抗曹魏和孫吳兩大勢力的同時,還捎帶著蜀漢半個勢力以及當時的門閥勢力,這個局面,別說關羽,就是曹操來了也無解,所以,關羽丟了荊州,他的責任還真沒多少。
當然,以上只是我一人看法,如有其他看法,可以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