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爭議的三國人物魏延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最受爭議的三國人物魏延

三國人物,能讓後人記住的實在太多。文臣武將,雲集一時。要說誰的名氣更大些,文則「臥龍鳳雛、周郎司馬」,武則「呂趙關張、黃馬典許」,各擅勝場,各有粉絲千千萬。但要說誰的爭議比較大些,則非魏延莫屬。這要怪羅貫中,一句「腦後有反骨」讓魏延成為永難…三國人物,能讓後人記住的實在太多。文臣武將,雲集一時。要說誰的名氣更大些,文則「臥龍鳳雛、周郎司馬」,武則「呂趙關張、黃馬典許」,各擅勝場,各有粉絲千千萬。但要說誰的爭議比較大些,則非魏延莫屬。

這要怪羅貫中,一句「腦後有反骨」讓魏延成為永難翻身的小人,又讓他連說三句「誰敢殺我」讓他成為目中無人的狂傲之人。很多人在為魏延喊冤。

但問題就在於這其實是一個搭錯線的認識,也就可以說這是一個錯覺。我們不妨問一下,我們是相信小說多一些,還是相信所謂正史多一些。如果你相信《三國演義》,那麼,就沒有理由指責諸葛亮的過失,魏延就是有反骨,他就是忌憚諸葛亮才不敢把權力野心表露出來,否則,何必於「星落秋風五丈原」之後,耍大牌耍到極點,把棧道都燒了,要斬殺楊儀。

作為一名軍事大員,征西大將軍,南鄭侯,不以國家大局為重,一味使氣任性,擺老資格,公然挑起內戰(如果兩軍碰上的話),在那種形勢下,魏延本來就其罪當誅。所以,就《三國演義》來說,與其說諸葛亮看出魏延有反骨,不如說諸葛亮瞭解魏延輕易不服人,心高氣傲又私心極重的性格弱點,知道自己故去之後,已經告別了「五虎上將」時期的蜀國再無人能鎮得住他,結果必致大禍。那麼,為蜀國的穩定計,諸葛亮授意張岱將魏延及剷除,也應該說是非常正確的策略。補充說一句,我個人認為,《三國演義》將魏延的故事說得非常成功。何以見得,那麼多的「煙絲」(按照現在通用的給支持者們取的特殊說法,魏延的支持者大抵是可以這樣叫的。)千百年來一直忙著為他翻案就是證明。

如果我們承認《三國演義》是小說,那麼小說即虛構,魏延就僅僅是羅貫中先生設計的一個故事角色而已,作為故事的講述者的羅貫中完全有權根據自己的敘述願望設計人物的命運走向,我們跟羅貫中爭什麼?當時的作為故事的小說,要的效果僅僅也就是要贏得觀眾的叫好聲,讓觀眾喜歡聽,本來就沒什麼藝術講究,也不承擔什麼歷史使命。給一個小說任務翻案?說難聽點,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

也好,來看看正史中的魏延:

據《三國誌·魏延傳》所說,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那麼也就是說,他本來就是劉備的部下,不是降將,也就不存在諸葛亮在他歸降時的所謂有反骨之說。而且在劉備時期,魏延就曾被委以大任的。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時候,就棄張飛用魏延為「漢中太守」。劉備在宣佈任命狀的時候是很有意思的,他在朝堂上當群臣的面對魏延說:「我現在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你,說說,你將怎麼做?」按說,在私下裡,劉備是肯定先跟魏延通過氣的,魏延也肯定跟他交過底。如今之所以有此一問,應該是出於給魏延壯威的考慮。魏延的回答顯示了他的自信或者說高傲:「如果曹操親自率領他的全部大軍來犯,為將為您擋住他,如果他只是派帳下一位將軍帶個十把萬人來犯,我會替您吃掉他。(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鎮守漢中,他實踐了他的豪言壯語。劉備也沒有虧待他,封了他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又封了個都亭侯。足謂恩寵有加。

要知道,諸葛亮自出山之後就一直掌管著劉備方的軍政實權,這些任命,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劉備肯定是徵求過諸葛亮的意見並獲得了支持的。而事實上,諸葛亮待魏延也是不薄的,據裴松之注,諸葛亮在病中就曾經對魏延等說:「我死了之後,你們只要謹慎的守著就行了,一定要注意,不要再出兵了。(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並且還讓魏延代行自己的職權。這是一種怎樣的信任?對自己認為有反骨的人,諸葛亮會把權交給他?

很多人是抓住諸葛亮臨終受命時,不讓魏延在場,是獨信楊儀排斥魏延。諸葛亮信楊儀嗎?《三國誌·費禕傳》說:「魏延和楊儀鬧矛盾,每次坐一起討論什麼問題的時候,就互不服氣,總吵,魏延就會拿著刀對著楊儀,把楊儀嚇得不知怎樣好,淚水嘩啦啦的流個不止。(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刀擬儀,儀涕泣橫集。)」諸葛亮在魏、楊之間,顯然不存在偏袒誰的問題。《楊儀傳》有云:「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他早把楊儀看透了。但諸葛亮又是一個唯才是用的人,他看中的是楊儀的才,而當時的楊儀是部隊的參謀,他當然是在場的了。魏延的身份是前鋒,位置離中軍至少十里,不可能常伴左右,況且估計諸葛亮死得也比較突然,他的缺席就很自然的了,不存在諸葛亮刻意安排的問題。當然,應該承認,魏延在軍事戰略的選擇上是和諸葛亮有分歧的。這其實是不奇怪的。要說諸葛亮對魏延有所防範,也是不奇怪的。那樣的一個亂世,政權林立,利益紛爭,作為軍隊的主帥,對軍中擁有實權的將領不留一手,不適當的牽制著,是不行的。而且,據我看來,諸葛亮後來選擇「以攻為守」的戰略,也實在是迫不得已,是沒辦法的事,荊州已經丟了,魏國有政局基本穩定,原先計劃的「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已經根本失去了可能性。也即是說,奪取天下,興復漢室也僅僅是口號上的事情罷了,他內心是壓根就沒想到打到許昌去的。但是這些又是不能為外人道的啊。魏延顯然是認識不到這些,所以,他總是建議什麼「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這樣冒大險的事情諸葛亮當然是不會做的,因為憑著蜀國的實力,只能敲敲邊鼓,打打局部戰爭,實在不能鬧騰得太厲害,因為的確還是不能「與爭鋒」的。

另外,後來魏延被楊儀追殺,(是追殺!魏延可以說根本就沒有還擊,他老哥對蜀過可忠誠得很!)跟諸葛亮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反而跟魏延本人有關,他在蜀國的「後五虎將時代」太囂張了,目中無人,居功自傲,致有此禍,是真的怨不得諸葛亮的。

應該這樣說,我們不能把《三國演義》裡的故事和正史裡的記載混在一起來評論,這是不合邏輯的。因為這本來就是兩個魏延,兩種故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