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小霸王孫策到底有啥本事?袁術無視關羽,卻對他忌憚萬分!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君子和而不同,這句出自《論語·子路》的經典語錄用在孫策身上可謂是恰如其分,一點也不為過。和而不同,本意是和睦地相處,但不隨便附和;也可引申為既能齊心合力做事,又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而孫策就是一個和而不同的君子,而不是同而不和的小人。孫策的優秀品質,按現在的說法,孫策是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少年。這樣少年可謂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
孫策,少年成名,驍勇善戰,深得民心,轉戰大江南北,攻破朝廷命官、剿滅山越匪霸等等,最終割據江東。縱觀漢末天下,無人能出其右。甚至連出身於四世三公,一向眼高於天、看不起天下豪傑的袁術(例如十八路諸侯對決董卓,猛將華雄無人可敵,關羽自告奮勇出戰,袁術竟大喝曰:「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都不得不感歎道: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
乍一看,袁術,這個漢靈帝時司空袁逢的嫡次子,漢末時期根正苗紅的大人物,竟然對孫策這個19歲的少年評價如此之高。自古「父不嫌子過」。更何況父母焉會嫌子女無能。而與同父異母哥哥袁紹並列為汝南袁家最有希望繼位人的袁術卻如此讚賞一個外人,一個失怙投靠於他的舊部之子,一個替他打仗賣命的部屬。其實,袁術當面讚賞孫策,無非想肯定,親近,乃至是拉攏,其目的就是要孫策賣命,充當稱王稱霸道路上的工具。然而從利益攸關的角度而言,袁術歎息的背後卻隱藏著忌諱,猜疑,甚至是害怕,其後果就是怕孫策異心,變成大業偉業征途中的掘墓。
袁術有這樣的擔憂是在情理之中,畢竟孫策身上有諸多袁術之子所不及的優點。
其一,孫策能征善戰。
在投奔袁術帳下時,十八九歲的孫策被袁術先派去攻打落草山賊後令去征討朝延命官。第一次單獨帶兵攻涇縣大帥祖郎,竟然大勝而歸。祖郎,畢竟是山賊草寇,就是仗著人數眾多且地形優勢,根本沒什麼戰鬥力。清剿祖郎這一仗,還體現不出孫策的軍事水平,倒像是袁術對孫策的試探。第二次獨自領兵征廬江太守陸康,又是得勝而回。陸康,再不濟也是一個上馬能治軍,下馬能治民,並且治軍治民均有相當顯著政績。征討陸康這一役,切切實實將孫策非比尋常的軍事才能及非同小可的軍事水平展現無疑。剛出道的孫策竟然能在客場作戰,以攻城戰勝守城,打敗老江湖的陸康。
其二,孫策不甘人下。
孫策賣命的對象是袁術,一個為人刻薄倨傲,難以相處;一個看重門第觀念,士庶有別。孫策在袁術那裡就好比長工給地主扛活,被袁術壓搾得乾乾淨淨。再者孫策不僅能力超群還志向遠大,甚至以曾經當過諸侯的父親孫堅做榜樣。因此,孫策看清替人賣命的結果,就是屈居人下,毫無前途,甚至被人看不起。孫堅雖英年早逝,畢竟是漢末頂天立地的大英雄,真漢子,甚至被孫策奉為天神。孫堅不靠祖宗,白手起家,一仗一役打下一片江山,從縣吏到縣侯,一直影響著孫策。
三,袁術任人唯親。
袁術雖無德無才,但佔有四世三公的天然資源,以此讓袁術在漢末諸侯割據佔據一席之地。孫策雖為袁術立下不少功勞,但卻被袁術所信任,封官許願只是一紙空頭支票。先是要封孫策為九江太守,未履行,卻給親信陳紀當;後許諾孫策為廬江太守,未踐行,又讓心腹劉勳做。袁術一次又一次的食言,讓孫策一次甚一次失望,也讓孫策進一步看清袁術的無恥意圖:既想利用自己,替袁術打仗,除對手爭地盤;又很忌諱自己,怕孫策壯大,阻發展構威脅。
為此,孫策脫離袁術,換個主子或自己單干只是早晚的事,只差一個最佳時機,離開的最好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