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鼎立的時期,天下分成了三分,魏蜀吳各自佔有著屬於自己的領地,而其中的魏國最為強大,相對來說最為弱小的就是劉備所統治下的蜀國了,根據《三國誌》記載,蜀漢王朝的國境疆域其實並不廣闊,那時候北邊能到武都和漢中,南邊包括雲、貴兩省,而西變和東邊分別能達到緬甸和越南的範圍,轉換到今天大概就是整個雲南四川和貴州的全省的範圍,可是其實,最為重要,人口也是最多的,只有四川而已,那麼那個時候,在蜀漢政權的統治下,四川人民的生活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在公元214年,劉備大軍佔領益州之前,這片西川地區的實際統治者是益州牧劉璋,他繼承了他父親的爵位,而同時也繼承了其父親的治國理念,他們都崇尚和平,希望能夠一家人整整齊齊的生活在一起,所以即使那時候整個國家硝煙四起,西川的人民生活也非常的安逸富足,而在劉備佔領了西川之後,人民的生活又出現了什麼樣的變化呢?
劉備執政期間,一心想著對抗北方的曹操,想要啃下這塊大骨頭,可是僅僅憑借西川一處的人民,又怎麼能夠對抗強大的魏國呢?這時候的軍需和財政需求就變得前所未有的大,這些錢從哪裡來呢?周邊又沒有可以剝削的小國家,那麼就只能從自己的百姓身上入手,於是就採取了朝廷來控制所有東西的物價的方法,從人民身上剝削錢財。
後來好不容易劉備抱恙,執掌政權的人變成了諸葛亮,可是諸葛亮雖然足智多謀,可是也都用在了戰場上,對於百姓的態度和劉備是差不多的,甚至還猶有過之,只不過在說法上可能顯得仁慈了一點,根據《三國誌》記載,「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鹹懷怨歎。」意思就是諸葛亮為了北伐,把百姓已經剝削的不成樣子了,負擔非常重。
憑借諸葛亮的才智,又怎麼可能意識不到這個問題呢?他惶恐失去民心,可是又放不下戰爭,於是就只能以誠服人,先是表明心跡,自己的家裡也是空空如也,全都補貼了國庫,接著又開始實行所謂的仁政,但也不是說減輕賦稅,而是賞罰分明,就是該拿錢的地方就使勁拿,不該拿的錢就不拿,該給誰獎賞也直接就給,這暫時讓朝廷上下的關係緩和了一些。
但是只要有戰爭的發生,吃虧的就永遠都是百姓,朝廷支出的官俸、賞賜、軍需,全都是民脂民膏,對於百姓來說,戰爭始終是讓人痛恨的東西,而針對於蜀漢來說,尤其重要,搜刮力度之大,一直到了蜀漢滅亡的時候,其國庫還保存著黃金和白銀各自兩千金,這是很大的一筆財富了。
戰爭帶來的好處和成果,只有少數人才能享受到,可是戰爭帶來的惡果,卻要最普通的人民來一力承擔,雖然人口基數很大,可他們要承受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這樣的壓力一直累積起來,就變成了導致國內叛亂的直接原因了,所以戰爭這東西,還是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