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沒能守住荊州,劉備早就料到了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關羽沒能守住荊州,劉備早就料到了嗎?

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主要的戰略是:兼具荊、益二州,外結孫吳為援,之後等「天下有變」再出荊、益二州之兵恢復漢室。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荊州的概括是: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可以看出,諸葛亮對荊州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用武之國」即進行軍事行動的地方。二是「其主不能守」也就是要劉備代其主而守之。然而破壞這個計劃的不是曹操也不是孫吳,而是劉備的義弟關羽。接下來三國網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三國誌·先主傳·第二》:「先主軍益強……惟關羽留鎮荊州。」《三國誌·蜀志·關羽傳》:「先是,權遣使為子索關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裴松之又引注《典略》:「羽圍樊……與憤其淹遲,又自己得於禁等,乃罵曰:『貉子敢爾,如使拔樊城,吾不能滅汝邪!』」關羽出兵攻打樊城的時候正是劉備漢中初定的時候。這種分兵冒進的做法不僅違背了劉備「留鎮荊州」的命令,也違背了諸葛亮《隆中對》「待天下有變」的計劃,更為關鍵的是關羽對東吳的外交態度使蜀漢以孫吳為援的計劃落空。而對孫權加以「貉子」這等中原人對江南人的蔑稱也使得孫權轉而與曹魏聯合。

值得注意的是,關羽為何會對劉備的命令至若罔聞,而公開破壞孫劉聯合以及隆中對的計劃呢?《三國誌·蜀書六》裴松之注《蜀記》:「初,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及在夏口,飄飄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不僅如此,在對待馬超和黃忠的態度上關羽和劉備也有諸多分歧。特別是當關羽聽聞劉備將黃忠與自己並列為將時,竟然大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且不肯受拜劉備任命的前將軍。這顯然是在表示對劉備的不滿和宣洩。

與此相對應的,劉備在進軍益州的同時也對關羽加以防範,讓自己的妻弟穈芳和同鄉屯駐江陵、公安兩處要地,以狹制關羽。穈芳之兄糜竺在劉備走投無路的關鍵時刻重金資助劉備,並且將妹妹嫁與劉備,糜家自然得到劉備的重用,甚至糜竺的地位超過了諸葛亮。關羽自然能夠看透穈氏與劉備的關係,也理所當然的可以猜到劉備在遠去西蜀之前這一佈置的用意。然而關羽對二人的態度卻成為了導致了荊州最終失陷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關羽出兵樊城挑起魏蜀之間戰爭的目的是否有謀圖私利的想法不好說,但是在蜀國並不安定的情況下擅自發動對曹魏的戰爭的確是不明智的做法。荊州在諸葛亮看來是將來出兵恢復天下的大門,而荊州本身的狀況也非常微妙,劉備勢力佔有荊州主要地區,而孫權、曹操在荊州也有各自的據點。更為微妙的事在劉琦死後,荊州尚存的劉表原有勢力也與劉備之間發有或多或少的矛盾和不協調。

糜芳和(傅)士仁的叛變就可能孫權通過荊州本地豪族潘濬達成的。《三國誌·吳志·潘濬傳》:「潘濬字承明,武陵漢壽人。……年未三十,荊州牧劉表闢為部江夏從事。……後為湘鄉令,治甚有名。劉備領荊州,以濬為治中從事。備入蜀,典留州事」可以看出,潘濬在荊州本土的地位和資歷不同一般。如此一個人物在穈芳、士仁被孫權拉攏而叛變的時候毫不知情,實在令人難以想新。而孫權在奪回荊州之後潘濬卻得重用,與孫權的關係非同一般,也不能不令人懷疑其與劉備之間是否存在矛盾。

既然如此劉備為何還會安排關羽鎮守荊州呢?這就要說到法正、龐統、劉備三人後來在戰略上與諸葛亮的分歧了。在劉備入蜀之前,荊州作為劉備唯一的立足之地是受到相當重視的,劉備入蜀僅以劉備自己統帥人馬,而諸葛亮、關、張、趙雲等大將留守荊州,此時的劉備集團仍然在遵循諸葛亮的既定戰略。然而法正、張松二人的叛變使得這個戰略有了意外的情況。按照諸葛亮的計劃,第一步取得荊州已經成功,但是至於如何奪取益州諸葛亮自己也並沒有把握,這也是劉備主力仍然駐守荊州的主要原因。《三國誌·蜀志法正傳》:「法正字孝直,扶風郡人……(張)松於荊州見曹公還,全璋絕曹公而自結先主。璋曰『誰可使者?』松乃舉正,正辭讓,不得已而往。……正既宣旨,陰獻策於先主曰:『……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以此成業,猶如翻掌也』」不僅法正看重益州,連與諸葛亮齊名的風雛龐統也看中益州並提出了不同於諸葛亮的戰略重點:「荊州殘破,人物殫盡,東有孫吳,北有曹操,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三國誌·蜀志·劉備傳》:「(建安)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而在劉備取得益州之後能夠將荊州三郡甚至整個荊州讓與孫權,也說明了在劉備看來,諸葛亮所說荊州「用武之地」的重要戰略位置已經成為次要了。同是劉備自稱漢中王時,僅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疆界,而未提及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一帶地區,也說明了這一點。如果我們再聯想前文劉備與關羽的分歧和矛盾,那麼劉備把關羽安放在這個在自己看來毫無緊要的地方,而派親信加以監視,其目的就顯而易見了。關羽雖然仍被視為劉備的義弟,但是已經被排除在劉備核心權利圈以外了,所有的不過就是一個名義上的義弟和鎮守荊州這麼一個閒職而已。但是這個閒職卻是劉備有意安排給關羽的……

以劉備對關羽性情的把握,不可能不知道關羽與糜芳間的矛盾。就是這麼一個奇怪的組合,把關羽推向失敗的深淵。從關羽出兵圍樊城開始,糜芳所管轄的軍糧轍重就出現了問題,這種情況如果不是劉備有意無意的縱容,很難理解為什麼在劉備義弟的管理下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而對關羽與孫權之間的矛盾這樣一個關係全局的問題劉備也沒有理由毫不知情,或多或少應該有所耳聞。其實這個時候劉備對關羽的態度已經比較明顯的顯現出來了。將關羽放在相對於自己毫無價值可言的「用武之地」荊州,並且任由關羽與孫權、糜芳以及荊州本土勢力的矛盾發展,同時關羽還要面對來自北方曹魏的威脅……這種情況下關羽要是能守住荊州,劉備可以說是賺大了,那關羽以前的所作所為多少還有些忍耐的價值。而守不住的話……

現實之中,關羽果然是沒有能夠守住荊州。想必這一切也都在劉備本人的意料之中,不過這時關羽還沒有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從呂蒙襲尋陽到關羽被擒,劉備、諸葛亮二人始終沒有針對荊州採取必要的軍事調動和必要支持。對此,國學大師章太炎的解釋是:「關羽世之虎臣……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以厭人心,不除則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荊州全土假手於吳,以隕關羽之命。」當劉備在世時,關二爺都不把大哥放在眼裡,那「易世」(暗指劉備歸天)之後自己那個輕度弱智的兒子更不會被關二爺放在眼裡。自古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關羽雖然是「世之虎將」,有萬人之勇,然而「志驕意逸」、「矜其驕氣」,犯了身為臣子的大忌,不能不說是一個英雄人物的悲劇。劉備安排關羽鎮守荊州,助長關羽的驕氣,對與東吳、荊州豪族和曹魏的重重矛盾不加理會,在關羽陷入困境之後不加援手,其實也是出於對自身地也考慮的本能選擇。但是整個事件並未因為關羽的被殺而結束,這才有了後來的夷陵之戰,而劉備本身的弱點也決定了夷陵之戰的最終結果。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