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瞭解張飛嗎?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細數張飛的生平功績,他絕對算得上是三國中的一大猛將,勇武過人,和關羽並稱為「萬人敵「,張飛和關羽跟著劉備征戰四方,建功立業,尤其在長阪坡一戰中,劉備處於極其危險的形勢中,張飛僅率領二十騎斷後,他據水斷橋,如此勇猛,破釜沉舟,竟然致使曹軍無人敢逼近,為劉備爭取了退後時間,劉備因此轉危為安。勝敗乃兵家常事,張飛的功績有義釋嚴顏,大破張郃等,同樣也有在武都之戰的失利,但不可否認張飛是一名能力突出的優秀武將。
另外,自他跟隨劉備後,從未生過二心,一直盡心盡力地輔佐劉備,這樣的形象在小說和歷史中都是公認一致的,可他最後的死因卻極為荒唐,沒有浴血奮戰,死在戰場上,而是被部將暗中斬首,還是用他的新亭侯刀。
張飛雖忠義,敬愛君子,但他從不體恤士卒,經常用鞭子抽打士兵,劉備認為他的做法不仁義,經常勸誡他,但張飛並未積極改過,在他執意要為兄長關羽之死出兵報仇的時候,在臨出兵前,他被部將張達、范強謀殺,將他的首級帶給孫權,至此,原來的三兄弟只剩劉備一個孤家寡人。
而在民間傳統戲曲中,張飛的形象偏向於喜劇角色,威風魯莽,在小說形象中,他嫉惡如仇,重情重義,個性鮮明,尤其他對兩位哥哥的情誼那可真是讓人為之動容,甚至罔顧家國安危,蜀漢的衰敗就是因為他太過重感情,若沒有他對劉備說的那一句話,恐怕蜀漢不會這麼早進入衰敗時期。張飛到底說了哪一句話呢?他又怎麼改變了蜀漢可能成就的霸業呢?
可能有人會說,蜀漢的衰敗是從劉備在夷陵戰敗開始的,那時的張飛已經死了,其實蜀漢的衰敗從劉備決定伐吳的那一刻就開始了,讓劉備下定決心伐吳的正是張飛的一句話,那麼張飛到底說了什麼話呢?
三人之間的情誼無人能及,哪怕後來三位都成為國家的重要人物,或許摻雜了些政治利益,情誼變得不純粹了,但在充滿了背叛與欺詐的三國中,這份情誼尤其可貴。
當年關羽孤軍北伐,水淹七軍,震懾華夏,同時他也陷入了絕境之中,被曹吳兩軍夾擊,孤立無援,最終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這位三國之中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最終死在士兵之手,日後他的弟弟張飛同樣如此。關羽身亡後,身為他的兄長劉備立馬道:「吾今即提兵問罪於吳,以雪吾恨」,這樣的衝動之語,自然遭到了諸葛亮及文武大臣的阻止,他們不贊同劉備現在出兵,而是鼓勵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即便成為一國之主,劉備仍然不能按著自己的心意辦事,他要出兵伐吳為關羽報仇,但身邊的趙雲、諸葛亮等人一再勸諫,劉備也有些被說動了,「先主見孔明苦諫,心中稍回」,此時張飛站了出來,他對著劉備就是一番痛苦,開口第一句話就是「陛下今日為君,早忘了桃園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報?」,劉備私心自然想要為關羽報仇,同樣天下皆知他們三人異姓兄弟之間的情誼,如今他成為一國之主,定然不能背棄盟誓,否則就會擔上天下人的罵名可他還在猶豫,「多官諫阻,未敢輕舉。」
這話可是惹怒了張飛,張飛氣憤兄長竟然不為兄弟報仇,他說了一句話,「他人豈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雲,臣捨此軀與二兄報仇!若不能報時,臣寧死不見陛下也!」
這句話讓劉備堅定了主意,出兵伐吳,他對張飛說:「朕與卿同往;卿提本部兵自閬州而出,朕統精兵會於江州,共伐東吳,以雪此恨!」不聽文武群臣的勸諫,這次的舉動給蜀國埋下了隱患,正如秦宓所言「可惜新創之業,又將顛覆耳!」。
劉備帶著七十五萬的軍隊伐吳,可惜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戰爭初期還比較勝利,但後來陸遜火連七百里連營,蜀軍損失慘重,劉備退至長安,但此時的蜀漢仍然不好惹,孫權不想招惹,向蜀漢求和,劉備同意了,不久後,劉備於白帝病逝,將劉禪托孤於諸葛亮,可蜀漢的頹勢已經稍顯,即便諸葛亮一直為蜀漢謀取大業,仍無法扭轉。
這樣看來,蜀漢開始衰敗是因為張飛的一句話,義薄雲天的他堅決要為兄長關羽報仇,讓劉備做出了御駕親征討伐東吳的決定,可惜失了兩員大將的劉備不能再一如既往地取勝了。我們不能將過錯都怪到張飛身上,張飛的重情重義不是錯誤,當初他們三人正是憑借深厚的情誼才幹出一番大業的,這份情誼不應該受到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