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起諸葛亮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提到五丈原這一個地名,估計大家都不會陌生。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展開最後一次北伐,最後由於積勞成疾病故在了此地。正因為這一個原因,導致五丈原這一個地名越來越出名,家喻戶曉。但是,五丈原到底是在哪兒?諸葛亮怎麼會受困在這兒,既無法前行,也不願倒退,最後只有身心疲憊的含恨而死呢?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是以祁山繞路。他在繞路的同時,還吩咐趙雲帶領一支軍隊從斜谷進入,讓曹魏誤認為它是蜀軍的主力軍。而事實上諸葛亮卻調虎離山的出現在了祁山旁邊,把曹魏打得一個猝不及防。只遺憾,因為馬謖疏忽失街亭,導致蜀軍失去鉗制曹魏援軍的兵家必爭之地,曹魏援軍源源不絕地趕到,逼迫諸葛亮只有功虧一簣的撤回了漢中。
從此次北伐以後,曹魏一方就增加了隴西地域的戰略性防禦力度,而且緊緊扼守住了街亭這一個隘口。所以,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依然從祁山發兵,卻根本沒有討到太多的實惠。公元234年,早已53歲的諸葛亮知道時日無多,因而抱定了畢其功於一役的信心,因此 挑選了從斜谷發兵。從斜谷發兵更大的薄弱點就在於糧草的運送和補充,因為秦嶺山路的艱險,靠車馬輪子行駛的送糧軍隊難以高效率的經過。
應對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展開了充分的提前準備。一方面,他在漢中一帶執行規模性的勸農新政,鼓勵老百姓耕地;另一方面,他在斜谷沿岸修建了許多糧庫,展開糧草的貯備。同時,他還創造發明了木牛流馬,也就是一種經過人工助推的木質機械系統,可以完成在山路中的糧草運送。
這一些全部的措施,全是為了更好地做到一個目地,那麼就是以斜谷發兵,在保證後方才有充裕的糧草供貨的前提條件下,以最短的時間到達關中平原,對曹魏執行國防威脅。為了更好地此次北伐,諸葛亮整整籌劃了三年的時間,比過去的一切北伐都準備充分。可以看得出,他想運用自己最終的生命歲月,為蜀國爭得更大的戰略性競爭優勢。
那麼,即然諸葛亮提前準備的這般充足,為何還會繼續一出斜谷就停滯不前在了五丈原這個地方呢?
最先還是跟五丈原的所在位置相關。大家剛剛講了,五丈原的這個地方的所在位置較為獨特,它靠著秦嶺,北邊是渭水,東邊是石頭河,處在一個被山川河流包圍著的自然地理室內空間上。諸葛亮要想往東進攻北京長安,就必須要想方設法渡過江河。
而這時,魏國一方的司馬懿早就在渭水沿岸地區紮下了細細長長營壘,以逸待勞的等候蜀軍的來臨。同時,他還堅決杜絕諸葛亮悄悄繞道渡河,因此 分配將軍郭淮沿渭河南岸機動性防禦,日夜巡查。可以看得出,諸葛亮一進關中就碰到了魏軍的迎頭阻攔,彼此順著渭河一帶互相僵持,一時之間沒辦法賽出輸贏。在這類狀況下,諸葛亮只有挑選在五丈原駐兵。
另外一個原因便是司馬懿的防禦對策。司馬懿精確的剖析到蜀軍更大的缺點便是糧草難題和諸葛亮的健康問題,因而時間拖得越久,對蜀軍就越不好。經過此,司馬懿採用了"堅壁拒守"的戰略對策,無論諸葛亮如何叫囂,他便是恪守出不來。諸葛亮為了更好地激勵敵人上場,乃至歸還司馬懿送來的一套女人的衣服,借此機會諷刺他是個膽怯懦弱的婦女。但就算是這類方法,司馬懿依然視而不見。
可以想像,那時候的諸葛亮深陷了一種左右為難困境。他要想往前軍隊,卻遭受了司馬懿的阻攔;他想和司馬懿決一死戰,而另一方又恪守出不來;倘若繞開司馬懿的營壘悄悄過河,又會在半渡之際遭受郭淮的截擊。
因此 大家如今就可以瞭解,為何五丈原變成了諸葛亮最後的被困的地方,而不是別的地區。剛好是因為此地與眾不同的所在位置,司馬懿"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戰略性,造成 了他最後沒辦法前行越雷池的窘境。
既然沒辦法前行,諸葛亮為什麼不挑選退兵。說到此地,有些人也許會問了,諸葛亮即然沒辦法前行,他的人體又江河日下,為什麼不挑選退兵呢?要解釋這個問題,大家就必須剖析一下諸葛亮那時候的心理狀態。在此次發兵以前,諸葛亮早已進行了四次北伐,所有都萬念俱滅。
在第五次北伐前,他干了充足的提前準備,便是為了更好地運用性命的最終一段時間,在和魏國的戰事中佔據一些實惠,盡可能為蜀漢爭得國土和戰略上的競爭優勢。如今,他又一次出師未捷,應對時間很少的此生,自然捨不得忘記,不願意從此退兵。
那麼,諸葛亮為何非得打魏國呢?彼此和睦相處不行嗎?有關這個問題,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以前表述過自已的心跡,他覺得,蜀國僅有一州的地方,要想和坐享九個州國土的魏國匹敵,就必需盡早北伐,盡更大可能佔領國土上的競爭優勢。不然的話,伴隨著時間的變化,魏國和蜀國中間的整體實力差別將拉得更大,蜀國的亡國可能是早晚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