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為什麼推行臭名昭著的“九品中正制”?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丕為什麼推行臭名昭著的“九品中正制”?

  在《軍師聯盟》裡郭嘉對曹操自稱「臣」有錯嗎?|劉三解一文裡,咱們詳細說過了兩漢特殊的二元君臣觀念,再來說說由此衍生出的門生、故吏。

這個詞兒,在《三國演義》裡說袁紹的時候就反覆出現,但是在小說裡,作用並沒有體現,袁紹看起來就和個軟柿子似的,曹操捏兩下就爆了。

其實,這也是東漢特殊的概念。當時,三公、刺史、太守等兩千石以上官員都擁有征辟屬吏、察舉賢良的權力,可以征辟屬吏或向朝廷推薦人才,凡曾被某人察舉入仕或征闢為官的人,已經不在此人部下,即成為此人的「故吏」,而此人則稱為「舉主」。

而人才的標準,是儒學的學問和相應的德行,這個學問此時仍舊封閉於家族傳承,比如袁紹家,汝南袁氏就是世傳孟氏《易》,楊修家,弘農楊氏則世傳歐陽氏《尚書》,像司馬懿他們家就沒有這個學術傳承。

那麼,類似司馬氏這樣的家族,要在學問上有所進益,就需要投入這些大家族的門下,而這些大家族的大學者,往往又是高級官僚,這就出現了大批師生關係存續終生的「門生」。

「門生故吏」在東漢是皇帝都不得不承認的特殊關係,《後漢書·黨錮列傳》記載:

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鸞上書大訟黨人,言甚方切。帝省奏大怒,即詔司隸、益州檻車收鸞,送槐裡獄掠殺之。於是又詔州郡更考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其在位者,免官禁錮,爰及五屬。

門生故吏和父子兄弟並列受罰,甚至排名在前,處於罷官之後永不敘用的重罰,可見這個特殊關係在漢代官場上的價值,甚至超過家族成員。

以故吏而論,即使其官位超過了「舉主」,這種主從關係仍舊發揮作用,比如《後漢書·鄭弘傳》記載:

弘少為鄉嗇夫,太守第五倫行春,見而深奇之,召署督郵,舉孝廉。……元和元年,代鄧彪為太尉。時舉將第五倫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見,弘曲躬而自卑。帝問知其故,遂聽置雲母屏風,分隔其間,由此以為故事。

鄉嗇夫是所謂的斗食小吏,第五倫以太守察舉,也算是本分,但是等到鄭弘做到太尉,位次在司空第五倫之上,沒到朝見時,都深深鞠躬以顯示第五倫,皇帝知道了,就設了一個屏風把他倆隔開,讓倆人不至於尷尬。

這一方面說明鄭弘本人知恩圖報,另一方面也說明東漢皇帝一樣尊重這個政治傳統,可見其廣泛流行的程度。

在東漢一代,故吏為舉主復仇、鳴冤,史不絕書,而且都是當做好事來記錄,這要按照清朝「防朋黨」的路子,估計早砍了不知道多少個腦袋了。

最後,再說一下「九品中正制」,究竟是不是歷史倒退,看看上面這些信息,大體應該有個印象了。在東漢的用人體制下,府屬、故吏、門生,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大網,又有「二元忠義」思想作為理論支撐。

太守、州牧權勢之重無以復加,包攬了地區的選人權、用人權、財政權、軍事權,天下偶有動盪,地域割據幾乎是必定的結果,以「九品中正制」裡的中正官分太守的選人權,以中央掌握的「九品」選用來爭奪太守手中的用人權,這無疑是曹魏政權吸取漢末教訓的一個創舉。

又以中軍、外軍、州郡兵三級軍事制度,代替東漢的募兵制,以都督諸州軍事上收州府、郡國的軍事權力,只保留郡府的財政功能,可以大大削弱地方勢力滋生的自立風險。

當然,一利生一弊,曹丕費盡心機地中央集權,最終便宜了代魏的晉朝,晉朝的藩王典兵體制,又造成了新的內亂契機,這些,沒有人有前後眼,自然不得而知,只論當時,恐怕不是一句歷史的倒退就可以概括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